绝徼作忠魂,孤冢迷离,收骨犹凭鄹曼父;
覆盆嗟往事,九重昭雪,吁天不待武陵儿。
【注释】
挽冯尹平联:指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绝徼:边地。
鄹曼父:即“孟尝”,战国时齐国大臣,因封于鄹邑(今山东单县),号为“鄹曼父”。这句说收骨归葬。
武陵儿:指屈原。武陵是屈原的故乡,后来传说屈原被投江后,渔人找到他的尸体,就把他打捞上来,放在江中。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朋友、吊古伤今的悼亡诗。《旧唐书·文苑传》载:“杜甫有《怀古诗三首》,其三云:‘三年饥走荒山道,肠沙饮流心断绝。’”这首诗就是其中第三首。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冯尹平,点明墓主;后两句写自己对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起句“绝徼作忠魂,孤冢迷离,收骨犹凭鄹曼父”,是说自己的朋友冯尹平,生前忠贞不二,死后坟墓荒芜,收尸安葬却还得依靠一个名叫鄹曼父的人。这里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然夫质仁则见外,故客尽欲死而愿为之使。如是者数矣。……平原君曰:“贤君用客之力以御其国,而数年不听其言,何也?”……平原君喟然叹曰:“君子好客,客人好辞。若一夫之重耳,吾固知客之贵夫子也。虽万乘之公侯,亦莫能以其故自择也。而为一夫用,不得不劳驾矣。”第二个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昔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怒郑伯,两国盟于东门之外。……”这里借指朋友冯尹平。“收骨”二字承上文“孤冢”而来,说明墓地荒凉,死者无依,只好请别人代为收葬。
颔联“覆盆嗟往事,九重昭雪,吁天不待武陵子”,是说过去的事情就像被倒置的盆一样,无法挽回;如今朝廷已经为这件事昭雪澄清,连上天也不等待那些像屈原那样的贤人!“覆盆”一词,比喻政治黑暗,真相不明。这两句是对朋友冯尹平墓主身份的进一步印证。“九重”指的是皇帝,“昭雪”就是洗清冤屈。“吁天”指呼唤苍天,表示希望皇上能够体察下情。“武陵子”是屈原的别称。“武陵”本是屈原的故乡,这里借指屈原。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痛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