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三十三山词客,旧盟长伴鸥鹭。
槲林闲曳红藤杖,更向扁舟容与。
浮棹去。
看叶叶圆萍,绿遍沧江路。
东风日暮。
渐翠黛峰低,碧罗云暗,几阵饯春雨。
清游好,曾记雪篷诗句。
千秋共此佳绪。
船窗点滴天然韵,况有蘋洲笛谱。
新乐府。
待唤取樵青,小按银筝柱。
烟波可侣。
定酒载偏提,衣裁独速,来共剪灯语。

迈陂塘,题翁霁堂春篷听雨图

问三十三山词客,旧盟长伴鸥鹭。

槲林闲曳红藤杖,更向扁舟容与。

浮棹去,

看叶叶圆萍,绿遍沧江路。

东风日暮,渐翠黛峰低,碧罗云暗,几阵饯春雨。

清游好,曾记雪篷诗句。

千秋共此佳绪。

船窗点滴天然韵,况有蘋洲笛谱。

新乐府,

待唤取樵青,小按银筝柱。

烟波可侣,定酒载偏提,衣裁独速,来共剪灯语。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翁霁堂以“梅”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这首《迈陂塘》便是他的作品之一。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两句点题并收束全篇。

首句“问三十三山词客”,即指翁霁堂。三十三山,在今安徽黄山市境内,因山势奇特秀丽而得名。翁霁堂,字梦锡,号东山逸士,又号梅坡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与同邑陈仲玉、李孝光、赵师秀、徐玑、张宪等人交游甚深,结为异姓兄弟,时称“白石五友”。他善诗文,工书画,尤擅山水花鸟之画,其诗多写自然山水之美和隐逸生活之情。

第二句“旧盟长伴鸥鹭”中的“鸥鹭”,指的是鸥鹭鸟,也就是海鸥与鹭鸶。它们常常相伴飞翔,因此被用来比喻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这里诗人用“旧盟”一词来表达自己与友人之间的友谊已经长久且深厚。

第三句“槲林闲曳红藤杖”,这里的“槲树”是指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呈红色,形状像伞,因此也被称为红伞树。而“红藤杖”则是用红藤制作的手杖。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诗人悠闲自在地漫步在槲树林中的场景,手中拄着红藤杖,悠然自得。

第四句“更向扁舟容与”,其中的“扁舟”是指小船。诗人选择了小船作为交通工具,以便更好地欣赏沿途的风景。“容与”则表示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状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旅行过程中所见到美景的欣赏和享受,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第五句“看叶叶圆萍,绿遍沧江路”中的“沧江路”指的是沧江上的小路或江边的小路。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沿着沧江边的小路由远及近的所见景象。诗人看到路上长满了圆圆的浮萍,整个江面都被绿色所覆盖,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六句“东风日暮。渐翠黛峰低,碧罗云暗,几阵饯春雨”中的“翠黛峰”指的是苍翠的山峰。这句诗描述了傍晚时分,东风渐渐吹拂,使山峰变得更加苍翠,同时云层也逐渐变暗,为即将到来的春雨做好了铺垫。这里的“饯春雨”可以理解为为春天的到来而送别一场春雨。

第七句“清游好,曾记雪篷诗句”中的“清游”指的是游览或者游玩的活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次出游的美好回忆。他曾在雪篷中吟诵过许多美好的诗句,而现在再次回忆起这些诗句,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第八句“千秋共此佳绪”中的“千秋”表示时间的久远,意味着这段美好的时光将会流传千古。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未来岁月的期待。

第九句“船窗点滴天然韵”中的“船窗”指的是船舱窗户。这里的“点滴”可以解释为水滴从窗户上滴落的声音。这句诗描绘了船舱窗户上水滴落下的声音如同天籁般悠扬动听。这里的“天然韵”可以理解为这种声音具有一种自然的美感。

第十句“况有蘋洲笛谱”中的“蘋洲”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这里的“笛谱”指的是笛子的曲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苹洲笛子的赞美之情。他认为苹洲笛子不仅美妙动听,而且还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

第十一句“新乐府”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新乐府”可以理解为新的诗歌形式或者音乐作品。这里的“新乐府”强调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十二句“待唤取樵青”中的“樵青”可以理解为樵夫或者樵夫的儿子。这里的“唤取”可以理解为呼唤或者召唤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樵夫的儿子一起共同创作新乐府的愿望。

第十三句“小按银筝柱”中的“银筝柱”可以理解为银制的筝弦或者筝的琴弦。这里的“小按”可以理解为轻轻地按压或者拨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樵夫的儿子一起共同演奏新乐府的愿望。

第十七句“烟波可侣”中的“烟波”可以理解为水面上的烟雾或者是泛指江湖。这里的“侣”可以理解为伴侣或者同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樵夫的儿子一起共度时光的愿望。

第十八句“定酒载偏提”中的“定酒”可以理解为约定或者确定的事情。这里的“提”可以理解为手提或者携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樵夫的儿子一起饮酒畅谈的愿望。

第十九句“衣裁独速”中的“衣裁”可以理解为裁剪衣服或者制作衣裳。这里的“独速”可以理解为独自快速或者迅速地完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樵夫的儿子一起共同享受美食的愿望。

第二十句“来共剪灯语”中的“剪灯语”可以理解为剪断蜡烛或者熄灭灯火。这里的“语”可以理解为交谈或者对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樵夫的儿子一起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

这首诗是翁霁堂晚年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自己与友人的交往和旅行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珍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