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江东流水波缓,王莽之际尤枯旱。
平野云深二陆山,荒陂草没吴王馆。
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莱。
岂无循吏西门豹,停车下视终徘徊。
少时来往江东岸,人代更移年纪换。
即今海水变桑田,况于尔等皆童丱。
乍看畚锸共欢呼,便向污邪祝一壶。
岂知太平之世饴甘荼,川流不盈泽得潴。
风雨时顺通祈雩,春祭三江,秋祭五湖。
衣冠济济郊坛趋,岁输百万供神都。
江头担酒肴,江上吹笙竽,吏无敲扑民无逋。
嗟余已老何时见,久客中原望乡县。
那闻父老复愁兵,秦关楚塞方酣战。
忽忆秋风千里莼,淞江亭畔坐垂纶。
还归被褐出负薪,相逢绝少平生亲,怪此伧夫是何人。
【注释】
- 兄子洪:指作者的兄长的儿子。
- 吴中:泛指江南地区。
- 开淞江之役:指公元1849年在江苏苏州附近进行的淞江之战,又称吴淞之战。
- 示之:给某人看。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文,记述了作者在淞江战役之后,写给他的侄子洪的一首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叙述淞江战役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后四句是作者对侄子洪的期望和劝勉。
“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书此示之”一句,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淞江战役是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于江苏省吴淞江畔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水战,由清军与太平军交战而引发。这场战役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淞江东流水波缓,王莽之际尤枯旱。”这两句描绘了淞江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淞江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王莽改制时期,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
第三句:“平野云深二陆山,荒陂草没吴王馆。”这句话描述了淞江战役发生时的地理环境和战场情景。二陆山是指位于苏州市郊的两座山峰,而吴王馆则是古代吴王的住所,这里曾经是一片繁华的地方。然而现在却变得人迹罕至,荒芜破败。
“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淞江战役及其后果的感慨。五十年来,吴地经历了一场浩劫,土地被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第五句:“岂无循吏西门豹,停车下视终徘徊。”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西门豹的怀念之情。西门豹是一位著名的循吏,他曾任邺县县令,政绩卓著。然而在他任期内,西门豹曾多次停下车子下来巡视,但他始终未能解决邺县的问题,最终选择离开。
第六句:“少时来往江东岸,人代更移年纪换。”这句话回顾了作者年轻时的生活经历。那时他曾在江东岸往来穿梭,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年龄也在逐渐增长,岁月如梭,人事已非。
第七句:“即今海水变桑田,况于尔等皆童丱。”这句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今大海已经变成了陆地,而你们这些年轻人都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担忧。
第九句:“乍看畚锸共欢呼,便向污邪祝一壶。”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战斗中的情景。士兵们手持畚锸(一种农具),共同欢呼着投入战斗。他们在战场上向邪恶势力发起挑战,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能够战胜敌人。
第十句:“岂知太平之世饴甘荼,川流不盈泽得潴。”这句话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感慨。在这个和平的时代里,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幸福,但河水却不再流动,湖泊也失去了生机。这句话既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也表达了对政治稳定的忧虑。
第十一句:“风雨时顺通祈雩,春祭三江,秋祭五湖。”这句诗描述了人们在祭祀活动中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景。春祭三江(太湖),秋祭五湖(杭州西湖、苏州太湖、洞庭湖、鄱阳湖)。这种祭祀活动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第十二句:“衣冠济济郊坛趋,岁输百万供神都。”这句话描绘了人们在郊祀活动中的情景。官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聚集在祭坛上祈祷神灵保佑国家繁荣昌盛。他们每年都要缴纳大量税款以供养神灵,这种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对神灵的崇拜。
第十三句:“江头担酒肴,江上吹笙竽,吏无敲扑民无逋。”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江边饮酒唱歌的场景。官吏们没有滥用职权,百姓也没有受到压迫。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难实现。
第十四句:“嗟余已老何时见,久客中原望乡县。”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已经年迈体弱,无法再回故乡了。他一直在中原地区漂泊,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第十五句:“那闻父老复愁兵,秦关楚塞方酣战。”这句诗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父老乡亲们听说战事不断,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恐惧。他们担心战争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损失和痛苦。
第十六句:“忽忆秋风千里莼,淞江亭畔坐垂纶。”这句诗回忆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生活。他想起了家乡的味道,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江河边上钓鱼的情景。那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让他感到非常怀念。
第十七句:“还归被褐出负薪,相逢绝少平生亲,怪此伧夫是何人。”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当他回家的时候,发现那些儿时的伙伴们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人了。这让他对故乡产生了强烈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