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南北并喧豗,鬼卒阴风卷地来。
计吏每忧烽燧近,援师长畏驿书催。
奴锋却以长驱顿,胡马疲于倒载回。
禽纵可知天意在,稿街悬首不须推。

【注释】

长淮南北并喧豗:淮南指淮南王刘安,南越指南越王赵陀。豗(zhēn):同“震”,震动。

鬼卒:指阴间差役。

阴风:指鬼卒。

计吏:指地方长官,这里指淮南王的属官。

烽燧(fēngsuì):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

援师长畏驿书催:边关将领因有战事而担忧朝廷文书催促。

奴锋却以长驱顿:边境守军被阻于前线,不能前进。顿,停顿,指驻兵不前。

胡马:指胡人的战马。

天意在:上天之意在。

稿街悬首:悬挂头颅以示惩戒。

【译文】

长江之南北都响起了战争的喧闹声,阴间差役卷地而来。

地方长官每担心烽火近处,边防将帅畏惧朝廷文书催逼。

边境守军被阻于前线,不能前进。

胡人战马疲于倒载回,天意在,悬首以警示他们,不用推举,自会前来投降。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押韵严密,对仗工整,语言简练,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患之情。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淮南、南越一带的战争场景。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把战争的喧嚣和阴间差役的威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用“豗”来描绘战争的喧嚣和紧张氛围,用“卷地”来形容阴间差役的威风凛凛,形象生动。

后四句则转入对战争结果的展望。诗人通过对前线将领和守军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前线将领因有战事而担忧朝廷文书催逼,边境将帅畏惧朝廷文书催逼,这些都是因为战事紧张所致。而胡人战马疲于倒载回,则表明战争的结果并非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而是令人失望的。

最后两句是对胡人战马的惩罚和警示。诗人认为,天意在,悬首以警示他们,不用推举,自会前来投降。这既是对战争结果的无奈叹息,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