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轮迹在大茅东,逋客依然识旧宫。
近岫过云如设色,遥山涌浪欲排空。
暮蝉乍歇千林雨,秋笛先催一叶风。
回首南朝尘雾里,徒闻宰相在山中。
【注释】
飙:旋风。迹:踪迹、行踪。逋客:指隐士。识旧宫:记得往昔宫殿。过:经过,越过。岫:山崖、山峰。云:云雾。如:像。设色:绘画。排空: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暮蝉:傍晚的知了。歇:停止鸣叫。秋笛:秋天的竹笛声。先:提前。催:推动。叶风:落叶在秋风中飞舞。尘雾里:尘土和雾气之中。徒闻:白白地听到。宰相:官名,这里指隐居山林的官员。
【译文】
狂风卷起尘土飞沙,大茅山东边留下行踪,隐士依然记得往昔宫殿。
群峰叠嶂越过云雾,远看山峰仿佛欲排天穹。
黄昏时知了鸣声渐歇,千树林中雨滴落下如画。
秋天的笛声早已吹响,一叶随风舞动如同翻卷。
回首南朝烟尘滚滚,只见宰相隐居山中。
【赏析】
《登大茅山三首·其三》是李白晚年隐居时期的作品之一。此诗描写了作者在大茅山所见的景色和所感受的心情。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感慨。全诗意境雄浑,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飙轮迹在大茅东,逋客依然识旧宫。”诗人首先以“飙轮”点题,表示自己已来到大茅山,并暗示自己此行的缘由与当年因事获罪流谪江南有某种联系。“飙轮”,即旋风,也指疾风。“迹”字说明自己来此的目的。“逋客”,指隐士,诗人自称。“依然”,仍然,依旧,表明自己虽然已经隐退多年,但内心依然怀有故国之思。“识旧宫”三字,既表明自己仍记得故国宫阙的位置,又暗含自己仍怀念故国之情。诗人用“迹”和“识”二字,把自身与大茅山联系起来,突出了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近岫过云如设色,遥山涌浪欲排空。”“过云”二字,表明诗人正在穿越层云。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层云比作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写出了层云的绚丽多彩,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游历过程中所见到的大茅山的壮美景色。“近岫”“过云”等词语,都表明诗人正在游览,进一步表现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设色”,指绘画时根据物象本身的色彩而加以调配、渲染、描画出色彩,此处指层云的颜色。“排空”,是指排山倒海一般,把山峦都推到天空中去了。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层云与山峰相比较,把层云比作画家为山峰勾勒线条,使山峰更加雄伟壮观。同时,通过“欲排空”这一词语,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
“暮蝉乍歇千林雨,秋笛先催一叶风。”诗人接着描绘了一幅秋夜山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秋笛”、“一叶风”三字,不仅表明了时节是秋季,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乍歇”二字,则写出了秋蝉停息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秋笛先催一叶风”,则写出了秋风先行,吹拂着树叶发出飒飒之声。这两句话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回首南朝尘雾里,徒闻宰相在山中。”最后一句是诗人抒发感慨之词。诗人回想起过去的岁月,曾经担任过宰相的他如今隐居在这大茅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岁月的回忆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以“飙”字开篇,以“啸”字结束,贯穿始终的是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