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绝天表,孤云傍琴台。
传灯晓长夜,法界森昭回。
当兹象教晦,一出𬈑蒙开。
慈心接群品,物色来尘埃。
野人荷深鉴,千载同襟怀。
视之犹如伤,茫然令我哀。
仰首睇翠微,几时陟崔巍。
但闻塔铃语,恻恻从风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灵峰绝天表,孤云傍琴台。
注释:灵峰高耸入云,宛如天外之境;孤云飘荡于琴台之上。
赏析:首句描绘了山峦的壮丽景象,用“绝天表”形容其高耸入云之姿,展现了山峰的雄伟。第二句则描绘了云雾缥缈的景色,用“孤云傍琴台”形容云雾环绕着琴台,增添了一份静谧之美。传灯晓长夜,法界森昭回。
注释:晨昏更替,灯火相传,照亮了法界的轮回与光明。
赏析:第三句通过描写日夜交替中灯火的传递,暗示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有其因缘和果报,如同昼夜交替般自然。同时,“法界”一词也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概念,强调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当兹象教晦,一出𬈑蒙开。
注释:此时佛法隐晦难明,但一旦开启便光芒万丈。
赏析:第四句转折到了佛法的晦涩难明,用“象教”指代佛教,而“晦”则表示难以理解或领悟,“𬈑蒙”则是一种比喻,形容佛法深奥难解。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认为佛法虽然深奥难懂,但一旦深入其中,便能发现其内在的光芒和智慧。慈心接群品,物色来尘埃。
注释:怀着慈悲之心接纳万物,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显露出它的价值。
赏析:第五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佛性的理解和感悟,认为无论何种事物都蕴含着佛性,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和领悟。这里的“物色”指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而“尘埃”则比喻世间纷扰,表达了对纷扰世界中真善美的珍视。野人荷深鉴,千载同襟怀。
注释: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够洞察世事,与历代圣贤有着共同的情感和志向。
赏析:第六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定位和认识,将自己比作一位能够洞察世事的普通人,与历代圣贤有着相同的情感和志向。这里的“深鉴”意味着深刻的洞察力,而“襟怀”则表达了胸怀宽广、包容万象的品质。视之犹如伤,茫然令我哀。
注释:看到这些情景让我感到忧伤,心中充满了悲哀。
赏析:第七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眼前景象的感慨和悲伤之情,将所见之物与内心的感受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这里的“伤”不仅是指物理上的创伤,更是指心灵上的痛楚和无奈。仰首睇翠微,几时陟崔巍。
注释:抬头仰望那翠绿的山峰,何时才能攀登到那巍峨的巅峰?
赏析:第八句继续描绘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对更高境界的渴望和向往。这里的“翠微”指的是翠绿的山峰,而“崔巍”则形容山峰的高耸入云、气势磅礴。诗人通过仰望山峰的方式,表达了对更高境界的无限向往。但闻塔铃语,恻恻从风来。
注释:只能听到风吹过塔铃的声音,那是悲伤的叹息声。
赏析:第九句以声音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哀愁的画面。塔铃的声音在风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和悲凉。这里的“恻恻”形容声音凄惨、哀伤,与前面的“伤”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