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景应重阳,高台怆远乡。
水澄千室倒,雾卷四山长。
受节人逾老,惊寒菊半黄。
席前愁此别,未别已沾裳。

注释:

九日送人:在重阳节这一天送别朋友。

晴景应重阳,高台怆远乡。晴好的天气应该庆祝重阳节,站在高处却感到远离家乡。

水澄千室倒,雾卷四山长。湖水清澈可以映出千户人家的倒影,雾气弥漫使得四周群山显得更长。

受节人逾老,惊寒菊半黄。年纪渐长的自己,感受到寒意的菊花也半黄了。

席前愁此别,未别已沾裳。在离别之前就已经感到悲伤,还没离开就已经开始流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送别朋友时的感慨和忧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晴景应重阳,高台怆远乡。

晴朗的天气应该庆祝重阳节,站在高处却感到远离家乡。这里的“晴景”指的是晴朗的天气,而“应重阳”则表达了作者对重阳节这个特殊节日的期待。高台象征着远方或他乡,“怆远乡”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水澄千室倒,雾卷四山长。

湖水清澈可以映出千户人家的倒影,雾气弥漫使得四周群山显得更长。这里的“澄”指的是清澈,“卷”指的是卷曲、蔓延。通过对比湖水和雾气的视觉效果,诗人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受节人逾老,惊寒菊半黄。

年纪渐长的自己,感受到寒意的菊花也半黄了。这里的“受节”指的是接受节日的祝福或礼物,“逾老”则表达了年龄的增长。菊花的“半黄”则暗示了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关注。

席前愁此别,未别已沾裳。

在离别之前就已经感到悲伤,还没离开就已经开始流泪。这里的“席前”指的是宴会前的座位,“愁此别”则表达了作者与朋友分别前的不舍和忧愁。而“未别已沾裳”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离别时的情感状态。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湖光山色、秋风萧瑟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故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