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浑炮。
或细切。
尽逞无明恣餐啜。
教他忍苦受刀砧。
犹嫌不美情无悦。
【注释】十二时:佛教用语,指一天之中的十二个时间。普劝四众:普劝所有的众生。依教修行:依照佛法修行、教化。食时辰:佛教用语,指斋饭。其三:指《食时辰》这首诗。十二首:指《十地经》中的“十二时”,即十二种不同时间所应做的不同功德。或浑炮:或者用粗大的食物。或细切:或者用细致的食物。尽逞无明恣餐啜(chuò):尽情享受,无所顾忌。无明恣餐啜:放纵自己的食欲。教他忍苦受刀砧:教他们忍耐痛苦,经受各种磨难。忍苦受刀砧:忍受艰苦的生活。犹嫌不美情无悦:仍然不满意,没有达到满意的境界。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慧然的作品,全诗以佛教的“十二时”来比喻人生的时间,指出人生在世要经历各种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环境,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快乐。
一、二句:“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
这是全诗的总纲,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佛教讲究“因缘果报”,认为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作者鼓励所有的众生都要依照佛法修行,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里的“普劝”二字表明了作者的广泛呼吁和强烈期望。
三、四句:“或浑炮。
或细切。
尽逞无明恣餐啜。”
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阐述,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对于修行的态度。他认为修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有的人选择粗大的食物,有的人选择细致的食物,都是为了更好的修炼身体和心灵。这里的“尽逞”二字表明了作者对于修行的执着追求。而“恣餐啜”则是对前一句的延续,表示他们放纵自己的食欲,不顾后果。
五、六句:“教他忍苦受刀砧”
这是对第四句的进一步解释,强调了修行的过程是痛苦的。作者认为,只有经历了苦难和挫折,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里的“刀砧”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七、八句:“犹嫌不美情无悦。”
这是对最后两句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结果的不满。他认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修行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其中的真正内涵。因此,他们对于修行的结果并不满意,缺乏真正的欢喜。
这首诗通过佛教的“十二时”来比喻人生的时间,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快乐,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和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