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从师学弦诵,年与贾生相伯仲。
九日登高鹿岩脊,感物题诗笔初弄。
旧游回首半零落,三十六年真一梦。
当时唱和三四老,尚有残篇可吟讽。
今年节物身在家,行乐山间谩随众。
弟兄劝我登高山,身似驽骀不容鞚。
河东先生今靖节,有酒宁须白衣送。
朋尊聊献菲蒙泉,赐茗仍分小团凤。
愿公一饮寿千龄,三物年年敢驰贡。

【译文】

回忆起当年从师学习时,年纪和贾司理相仿。

九日登上鹿岩的山顶,触物生情题诗于笔端。

往日旧游,如今已半落散,三十六年真如梦。

当时唱和的老友三四人,尚有残篇可吟讽。

今年节物在身在家,行乐山间却漫随众。

弟兄劝我登高山,我却像驽骀不容辔。

河东先生今靖节,有酒宁须白衣送。

朋尊聊献菲蒙泉,赐茗仍分小团凤。

愿公一饮寿千龄,三物年年敢驰贡。

【注释】

忆昔:回忆以前。

弦诵:指读书习文。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为太中大夫,多次上书陈言治国之道,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被谗去职。

鹿岩:山名。

感物:触物而动,有所感触。

弄:书写,写诗。

旧游:过去的游乐之地。

零落:凋落。

三十六年:杜甫自比贾谊,以贾谊为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8)被贬为长沙太傅时年30岁起算,到唐代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时止,共36年。

唱和:诗歌唱和,互相酬答。

残篇:指未完成的诗作。《艺文类聚》卷七五引王勃《序》云:“余少以文词称秀,晚则精思大发,神力尤壮。”

行乐:游玩娱乐,消遣时光。

山间:指隐居之地。

登高:登山望远,以抒胸臆。

驽骀:劣马,喻平庸无能之人。

靖节: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

白衣送酒:古代以“白衣”作为送酒者的代称。

菲蒙泉:一种美酒名。

小团凤:一种茶名。

三物:指上述三种珍品。

千龄:千载;一千年。

【赏析】

杜甫这首诗写于大历四年(769)重阳节,其时他流寓夔州。前四句追忆与表叔贾司理一起学文,并同登鹿岩山的情景。后四句抒发感慨,对贾司理表示同情。最后两句是赠给贾司理的祝福语。

此诗首联用典。据陆机《吊贾逵文》及刘孝标《广记·贾谊传》,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时人以为能文,常与之“相好”,故杜甫以贾谊自况。“贾生”是自谦之辞。次联承上启下,写诗人在登临之际,触物兴感,提笔题诗。“感物”二字,点出诗人的主观感受是客观事物触发起来的。颔联写诗人在登临之际,见景物而感怀古事,因而写下了一首题为《九日》的诗。“鹿岩”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但登临之际,诗人又不免生出一些感慨来。所以颈联就写到自己过去的生活和目前的状况。“旧游”指过去同贾司理等老友在鹿岩山一带的游乐活动,“半落”是说已经零落殆尽了。“三十六年”,杜甫自比贾谊,以贾谊为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8)被贬为长沙太傅时年30岁起算,到唐代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时止,共36年。这一句说明他长期流离在外,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涯。“当时”指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和友人贾司理等人曾一同在朝中做官。“唱和”即指他们的唱和诗。“四十三篇”指他们当时的一些作品。“残篇”是说这些诗篇大多未能完成,只有一些残篇存留下来。尾联写诗人当前的处境,他在山中隐居,生活清苦而无聊,只好写诗排遣。杜甫虽然自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郑处晦),但对朋友的遭遇总是感到惋惜。因此,他劝朋友“登高山”以消忧闷,同时希望他能长寿,每年能进献三样珍品给皇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