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龙能负熊,行雨云霄间。
犛牛不执鼠,野性长在山。
才者常苦劳,拙者常得闲。
静中阅物理,役役会有还。
所以陶徵君,猛歇名利关。
书不求甚解,褐不求常完。
是中有真意,此外无戚颜。
怀哉千载人,卷书一长叹。

【注释】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闲居:闲居在家,即居家休息。

读陶诗有怀:读了陶渊明的诗歌而有所感念。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东晋末期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虬龙:传说中无角的龙,此处比喻隐居不仕的人。

熊:大兽名。

行雨云霄间:形容雨势浩大,气势雄壮。

牦牛不执鼠:牦牛(mǎniú),一种牛。牦牛不捉老鼠,比喻人不做无益的事,任其自然。

拙者常得闲:笨拙之人常常得到闲暇。

静中阅物理:静心观察自然界的变化。

役役:忙碌不停的样子。

猛歇:极力休息,不再努力。

名利关:名誉和利益。

书不求甚解:读书时不要追求深入理解,只求明白大意。

褐(huò)不求常完:粗布衣服不求永远完好无损。

真意:真实的意思。

戚颜:忧愁的脸色。

千载:一千年。

一长叹:一声长长的叹息。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家,读《陶渊明集》而作。诗人在《自祭文序》里说:“少而修德,贫贱不慑,闻见多识,自力不倦”。他“少学琴于师傅董庭兰,尽能调弦理徽”,又“善鼓琴,虽一皆成曲”。他“好读书”,尤其喜爱陶渊明的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此篇开头两句便是写陶诗中的意境。

首句“虬龙能负熊”,用虬龙(传说中的龙)来比喻人,说人能像虬龙一样有才能而又能够担负天下重任,这是对陶诗《猛虎行》“丈夫亦有泪,流血应有地。当途实无形,虚受天下之景仰”的理解和发挥。第二句“行雨云霄间”,用“行雨”(降雨)来比喻人的施政或才华,说人有如上天的行雨,为百姓带来福祉;又如天降甘霖,滋润万物,使大地生机勃勃。第三句承上而来“犛牛不执鼠”,用犛牛(牦牛)来比喻人,说像牦牛那样的人是不会捕捉小虫小害,而任其自然生长的,这又是对陶诗《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理解和发挥。

三四两句是说“才者”常常劳苦,“拙者”常常悠闲自在。这两句与陶诗《归园田居·其二》中的“不种田无岁功,整束向鸡豚”和“守拙归园田”相呼应。五六句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指出“静中阅物理,役役会有还。”意思是说在安静的时候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就会知道世间万物都有消长盛衰的过程,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恒久不变。最后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陶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理解和发挥。这两句是说:因此我陶渊明就经常放下名利缰绳,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休息,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位崇尚自然的隐士,他反对虚伪、权贵、功名利禄等束缚人的桎梏,主张清静、淡泊、无为、自然的生活态度。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清新、真挚、感人,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