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如客,可是繁华主。红紫未全开,早绿遍、江南千树。一番新火,多少倦游人,纤腰柳,不知愁,犹作风前舞。
小阑干外,两两幽禽语。问我不归家,有佳人、天寒日暮。老来心事,唯只有春知,江头路,带春来,更带春归去。
【注释】
蓦山溪:词牌名。又名“虞美人”、“碧山词”。双调,九十八字,上阕四仄韵,下阕四仄韵。
客:指春天。
繁华主:指春天。
红紫未全开,早绿遍、江南千树:红与紫色的花尚未盛开,而早春的绿叶已经布满了江南的树木。
一番新火,多少倦游人,纤腰柳,不知愁,犹作风前舞:新近点起的新火,使得多少疲倦的游子们,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杨柳依旧含着忧愁,风儿吹过它的身边。
阑干:栏杆。
幽禽语:幽静的鸟鸣声。
佳人:美女。
天寒日暮:天色阴沉,傍晚时分。
老来心事,唯只有春知:年迈的人心中的事情,只有春天最清楚。
带春来,更带春归去:把春天带到人间,同时也将春天送回大自然。
【赏析】
《蓦山溪·春晚》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作品。此词写景抒情并重,借咏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及自然的独特感悟。
“春风如客,可是繁华主。”开篇即以春风为客人自比,以繁华世界作主宾。春风虽无主事之意,却给万物带来生机,故称其为“繁华主”。这一句既写出春风的特点,也暗含诗人对春风的喜爱之情。接着,作者用“红”“紫”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象,表现出春天的繁荣富饶和勃勃生机。然而,“早绿遍、江南千树”,又使读者感到春天虽然繁花似锦,但却有“红紫未全开”的遗憾,这似乎暗示着春天并非完美无缺。
“一番新火,多少倦游人,纤腰柳,不知愁,犹作风前舞。”换头三句,词人笔锋一转,以新火、游人、杨柳等意象,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画面。然而这画面背后隐藏着作者内心的忧虑与无奈:春风虽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希望,但同样带来了人们心中的疲惫与失落。那些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的游子们,他们或许曾经享受过春天的美好与欢乐,但现在却因疲惫而无法再尽情舞蹈;那些杨柳,尽管依然摇曳生姿,但它们所承载的忧愁却是如此深重。这种忧思正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苦闷与无奈。
“小阑干外,两两幽禽语。”换入景致后,词人转而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小阑干外,一群鸟儿在枝头相互交谈,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而那悠扬的歌声,则如同一首首美妙的歌曲,让人陶醉其中。然而,在这宁静美好的画面背后,词人却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游子的疲惫与失望、杨柳的忧愁与落寞,都融入其中。这使得整首词既富有意境之美,又充满了深刻的内涵。
“问我不归家,有佳人、天寒日暮。”最后两句,词人巧妙设问,引发读者深思。既然春风可以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与希望,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却选择离开家乡呢?难道他们就真的无法忍受家乡的寒冷与孤独吗?显然不是。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可能因为事业上的挫折而心灰意冷,有人可能因为感情上的失意而黯然神伤,也有人可能因为生活的琐事而感到疲惫不堪。无论如何,这些离开家乡的人们都是值得同情的。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设问的方式,展现了词人在春天中的种种情感变化。从开始的赞美春天到结尾的反思与设问,词人的情感经历了从高涨到低落再到平复的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不仅体现了词人的个人经历和心境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