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馀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念奴娇·其二送陈正言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注释:
- 南来数骑:指作者从南方赶来送别陈正言。
- 问征尘:询问旅途中的尘土。
- 正是江头风恶:正好是江边的天气不好。
- 耿耿孤忠:忠诚耿直,忠心不改。
- 耿耿:形容忠诚耿直的样子。
- 磨不尽:比喻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 唯有老天知得:只有老天知道。
- 短棹浮淮:小船在淮河上漂浮。
- 轻毡渡汉:用轻的毡子渡过汉水。
- 回首觚棱泣:回顾往事,泪流满面。觚棱,指宫殿的屋脊,此处代指过去的时光。
- 缄书欲上:想写一封书信送上。
- 惊传天外清跸:突然听到天上传来清亮的车马声。
- 路人指示荒台:路上的人指着荒废的台子。
- 昔汉家使者:从前汉朝的使者。
- 我节君袍雪样明:我的节操像雪花一样明亮。
- 俯仰都无愧色:无论是低头还是昂首,都没有愧疚的神色。
- 送子先归:送你先回去。
- 慈颜未老,三径有馀乐:慈祥的笑容依然年轻,家中有一片宁静美好的庭院。三径,原指周公自周文王以来所修之路,这里借指作者的庭院。
-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遇到别人时询问我,我要告诉他我的心和肠子就像昨天一样。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一首送别的词。全词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陈正言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句“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描述了诗人从南方赶来送别陈正言的情景。南来数骑,即诗人亲自从南方赶来。问征尘,即询问旅途中的尘土。正是江头风恶,说明此时正是江南的天气恶劣之时,江风凛冽,环境艰苦。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又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背景。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这三句进一步描绘了陈正言的忠诚和坚贞。耿耿孤忠,即坚定不移的忠诚意志。磨不尽,表示这种忠诚意志如同磨石一般坚硬,永远不会改变。只有老天知道,表明只有天地最能理解这份忠诚。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分别描绘了陈正言乘坐小船在淮河上漂浮,以及使用轻的毡子渡过汉水的情景。回首觚棱泣,则暗示着在离别之际,陈正言不禁感慨万千,泪水满眶。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陈正言的坚韧品质和对友情的重视。
下阕主要写诗人自己对陈正言的祝愿和安慰。“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这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将书信交给陈正言的愿望,但没想到却听到了天上传来的清亮车马声。这是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的一种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陈正言的关心。
“路人指示荒台,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这句描绘了诗人在送别过程中看到的景象和内心感受。路人指向荒废的台子,象征着陈正言已经离开或者隐居,而诗人的节操却像白雪一样明亮,没有一丝一毫的惭愧之色。这既是对陈正言的赞美,也是对友情的肯定。
最后几句“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馀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总结了整首词的主题。送子先归,慈颜未老,这三句是对陈正言的祝福和期望。希望陈正言能够早日归来,同时也希望陈正言的慈祥面容依然年轻。三径有馀乐,则是对诗人自身生活的向往。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则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心灵的慰藉。这几句既是对陈正言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生活的期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