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笼晴昼,新火敛馀寒。东君着意,留恋春色在人间。故遣蓬瀛仙侣,来布阳和德泽,造化寄毫端。麾节经行处,喜气满江山。
听歌谣,五裤暖,二天宽。汉朝侧席,英隽玺诏促徵还。鞭算钱流粟腐,刃往剧剸烦解,启沃动龙颜。已有白麻笔,草制在金銮。
【注释】
1.水调:指《水调歌》。2.迟日:指初阳。3.笼晴昼:指春日明媚阳光普照大地。4.新火:即新火令,唐时一种节气,在立春后第五个庚申日。5.东君:即司命神名,掌管春天的神。6.蓬瀛:蓬莱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山。7.着意:特意。8.造化:自然界。9.毫端:指毛笔尖端。10.麾节:指挥旌旗,这里指皇帝的圣旨。11.侧席:指皇帝座次。12.英隽:指杰出的人才。13.玺诏:皇帝的命令或诏书。14.鞭算:计算税收。15.钱流粟腐:形容物价飞涨。16.剧剸(zhá):用刀砍断。17.启沃:指直言规劝。18.白麻纸:一种上呈皇帝的奏章用纸。19.金銮殿:皇宫正门的名称。
【译文】
春日的阳光普照着大地,新的火种已经熄灭了余寒。司命之神特别关照人世间,留恋着这美好的春光。因此派遣蓬瀛仙侣,布施阳光恩泽,把大自然的奥秘寄托在毛笔尖上。皇帝颁布的圣旨经过各地,喜气充盈着江山。
聆听民间的歌谣,百姓穿暖衣,天下太平;听说汉朝有贤臣,皇帝召其回归朝廷;皇帝用刀砍断烦扰,使国家政治清平。皇上听到这些,十分高兴,并亲自写诏书,任命他为丞相。
【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元丰三年(1080)正月十五夜,在密州过春节时所作。词中描写了春色美好、民安物阜的太平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定、人民安乐的深深祝愿。
此词起句“迟日笼晴昼,新火敛馀寒”,描绘了一幅春日图景。“迟日”指春日阳光明媚,“笼晴昼”则是指春日光华洒满大地,使晴朗的春日更显温馨。“新火”指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计时方法,而“敛馀寒”则是指冬去春来,天气逐渐变暖。整首词以自然美景作引子,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转向人间生活,描述了人们的幸福和快乐。“听歌谣,五裤暖,二天宽”,这里的“歌谣”可能指的是人们歌唱的欢乐场景;“五裤暖”则是指人们身着暖和的衣服;“二天宽”则是指天空更加宽广,给人以自由之感。这些描写都传达出作者对人们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汉朝侧席,英隽玺诏促徵还”,则转向政治领域,表达了对杰出人才的重视和尊重。这里的“汉朝侧席”可能是指汉朝皇帝对待臣子的一种礼遇;“英隽”则是指杰出的人才;“玺诏促徵还”则是说皇帝通过玺诏的方式催促臣子回朝任职。这些描写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清明、人才济济的美好愿望。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日美景、人间欢乐和政治清明等不同领域的场景,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深深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