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近,晋公别馆开筵。喜清时、衔杯乐圣,未饶绿野堂边。绣屏深、丽人乍出,坐中雷雨起鹍弦。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西风里、香街驻马,嬉笑微传。
算从来、司空惯,断肠初对云鬟。夜将阑、井梧下叶,砌蛩收响悄林蝉。赖得多愁,浔阳司马,当时不在绮筵前。竞叹赏、檀槽倚困,沉醉到觥船。芳春调、红英翠萼,重变新妍。
【注释】
多丽:词牌名。
韩师朴相公:韩琦。
晋公:指范仲淹。
绿野堂边:范仲淹的别墅在洛阳西郊,故称。
绣屏:用锦绣装饰的屏风。
坐中雷雨起鹍弦:形容弹琵琶的声音如霹雳交加,声势浩大。
间关:曲调高亢凄厉。
冰凝幽咽:形容琴音低沉悲切。
宝钗摇动:以金钗晃动为动作形象地描绘琴音的起伏变化。
昭君怨:乐府古曲名。
云鬟:女子发髻。
井梧:井边的梧桐树。
蟋蟀:即寒蝉,秋天的鸣虫。
赖得多愁:意思是说只有我多愁。
浔阳司马:指江州司马白居易,因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而得名。
檀槽:古代乐器演奏时用的大鼓。
【赏析】
《多丽·韩师朴相公会上观佳妓轻盈弹琵琶》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春,当时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曾应召入宫观看歌舞。这首词写观歌舞之乐及听琵琶之音。全词通过描写歌舞表演和弹奏琵琶的音乐场面,表达了词人对音乐艺术的高度赞美之情。
上片写宴会开始时的盛况,以及宴会上的琵琶女所弹奏的乐曲。开头三句写宴会开始的情景。“新秋”,指初秋时节,天气转凉。“晋公”,指范仲淹。范仲淹任宰相后,曾开宴招待宾客,所以这里借晋公代指范仲淹。“别馆”是范仲淹在西城私第建的别墅。“清时”,指清明的节令。“衔杯”意为举杯畅饮。“乐圣”指乐于享乐。“未饶”,没有能够尽情欣赏。“绿野堂边”点出地点,“绿野堂”是范仲淹的别墅,在洛阳城外的伊水之滨。“绣屏深、丽人乍出”,写宴会上弹琵琶的女子出场了。“绣屏”,是用锦绣装饰的屏风。“丽人”,指美丽的妇女。“乍出”,突然露面。“丽人”,指宴会上弹琵琶的女子。“四坐”即在座的宾客们。“雷雨”比喻弹琵琶的声音像打雷下雨一样,声音大而震撼人心。“花暖”两句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间关”,曲调高亢而凄厉。“冰凝幽咽”,指琴音低沉悲切,如同凝结的冰一般。“宝钗摇动”,用金钗摇曳来表现琴声的起伏变化。“坠金钿”指金钗脱落,表示弹奏者情绪激动,琴声急促。“昭君怨”为古曲名。
下片写宴会结束之时,以及宴会上琵琶女所弹奏的乐曲。“夜将阑”三句写宴会即将结束的情景。“香街”指南京城内大街。“嬉笑微传”指宾客们在宴会结束时还留恋不舍,互相戏谑着离开宴会场所。“司空”是指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与苏东坡同年登科,两人都是文坛名人,因此称欧阳修为司空,苏东坡为东坡居士。“断肠”是说欧阳修听到琵琶女的琵琶曲演奏后,心中非常感动。“初对云鬟”是说欧阳修第一次见到弹琵琶的女子时,她正披散着头发坐在一边。“井梧”指井边梧桐树,此处泛指庭院。“砌蛩收响悄林蝉”,意思是说宴会结束后,庭院里的蟋蟀停止了鸣叫,树林中的蝉也静悄悄地不再鸣叫。这是写宴会结束之后的情景。“赖得多愁”是说自己因为多愁,所以更加喜爱音乐。“浔阳司马”,是指白居易,他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所以用此典故。这里是说白居易在江州任司马期间曾写过许多著名的诗歌。“当时不在绮筵前”是说白居易虽然当时不在场,但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却是出现在宴会之前,也就是在宴会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些名诗,可见琵琶曲演奏的美妙动人。“竞叹赏”,争相赞叹不已。“檀槽倚困”是说琵琶女弹奏得非常卖力。“沉醉到觥船”,意谓饮酒喝到十分醉意才肯罢休,最后喝到酒船都空了。“芳春调,红英翠萼,重变新妍”,是写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调优美动人,使人陶醉。“红英翠萼”指春天花朵的颜色,这里用来代指琵琶曲调的优美。“芳春调、红英翠萼”是借花木的颜色来形容琵琶曲调之美。《诗经·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赞美琵琶曲调的优美。“重变新妍”是说琵琶曲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丰富发展,越来越美丽动听。《旧唐书·礼乐志二》载:“太宗常奏王羲之法书名画于太清楼下,使宫官征引管弦分曹和之,以备天子燕享。”这里也是借王羲之书法绘画中的笔墨之美来比喻琵琶曲调的优美动听。
此词写观歌舞之乐及听琵琶之音,上片写宴会开始前的热闹情景,下片写宴会结束之时,以及宴会上琵琶女所弹奏的乐曲。全词通过描写歌舞表演和弹奏琵琶的音乐场面,表达了词人对音乐艺术的高度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