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山前,戎帐宏开,轰然最称。羡铺心如水,肯教尘涴,为民乞雨,唤得天应。紫逻□锋,绿林扫影,夜户都开无犬声。三乡里,笑嬉嬉度日,歌舞清平。
溪头载月舟□,□□帐花旗忍送行。算浮云自在,初无着相,薰风正好,却问归程。折柳依依,憩棠□□,□□□春无尽情。趋朝去,看青冥玉钺,金辔红缨。
注释:
- 莲叶山前,戎帐宏开,轰然最称。
莲叶山:指的是地名莲叶山,可能是一个地名。
戎帐宏开,轰然最称。
戎帐:指军队的帐篷。
轰然最称:非常壮观。
- 羡铺心如水,肯教尘涴,为民乞雨,唤得天应。
羡铺:可能是指一种乐器,心如水:比喻声音清脆。
肯教尘涴:不愿意让尘土玷污。
为民乞雨,唤得天应:祈求上天下雨,得到回应。
- 紫逻□锋,绿林扫影,夜户都开无犬声。
紫逻□锋:可能是指某种兵器或武器。
绿林扫影:形容军队行动迅速。
夜户都开无犬声:夜晚的营门全都敞开,没有狗叫声。
- 三乡里,笑嬉嬉度日,歌舞清平。
三乡里:三个乡村的地方。
笑嬉嬉度日:快乐地过每一天。
歌舞清平:歌颂和平。
- 溪头载月舟□,□□帐花旗忍送行。
溪头载月舟□:形容月亮在船头照耀。
□□帐花旗:用花布做的帐子和旗子。
忍送行:不忍心送别。
- 算浮云自在,初无着相,薰风正好,却问归程。
算:考虑。
着相:执著于某种事物或观念。
薰风正好:温暖的春风正好。
却问归程:却询问回家的行程。
- 折柳依依,憩棠□□,□□□春无尽情。
折柳依依:形容柳树随风摇摆的样子。
憩棠□□:在棠梨树下休息。
□□□春无尽情:春天里没有尽情的快乐。
- 趋朝去,看青冥玉钺,金辔红缨。
趋朝去:快步走向朝廷。
青冥玉钺:形容皇帝的威严。
金辔红缨:华丽的马缰和马笼头。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关心和对战争的厌恶。全词通过对阎戎出征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词的开头“莲叶山前,戎帐宏开,轰然最称”,描绘了阎戎出征前的壮丽景象。这里的“莲叶山”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阎戎出征的目的地。而“戎帐宏开,轰然最称”则形容了军队的盛大与威武。
词人转入对阎戎个人的描述,“羡铺心如水,肯教尘涴,为民乞雨,唤得天应”。这里,词人通过比喻的方式,将阎戎的心比作清泉,既清澈又纯净;而他的为人则如同清风,不沾染尘埃。此外,他还祈求上天降雨,得到了回应,这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爱和责任感。
词人转向对阎戎出征后的场景进行描绘。“紫逻□锋,绿林扫影”,形容军队行动迅速且气势磅礴;“夜户都开无犬声”,则描绘了夜间军营宁静的景象。这些都为词人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词人转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三乡里,笑嬉嬉度日,歌舞清平”。在这里,词人通过“笑嬉嬉度日”和“歌舞清平”两个短语,表达了他对人民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和平的向往。
词人再次转向对阎戎出征的情景进行描绘。“溪头载月舟□,□□帐花旗忍送行”。这里的“溪头载月舟□”和“□□帐花旗”都是富有画面感的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阎戎出征的生动场景。而“忍送行”则表达了词人对阎戎的不舍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中,词人转而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算浮云自在,初无着相,薰风正好,却问归程”。在这里,词人认为战争就像飘荡的浮云一样,无需执着于其存在;而和平才是最重要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阎戎回归家园的祝福。
词人再次回到对阎戎出征场景的描绘。“折柳依依,憩棠□□,□□□春无尽情”。这里的“折柳依依”和“憩棠□□”都是富有诗意的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阎戎出征的动人画面。而“□□□春无尽情”则表达了他对战争结束后春天的美好期盼。
这首《代人送阎戎》词通过细腻的描述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张孝祥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