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多病题诗无好句。孤负。黄花今日十分黄。
记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江海满前怀古意。谁会。阑干三抚独凄凉。
定风波 · 重阳
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多病题诗无好句。孤负。黄花今日十分黄。
记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江海满前怀古意。谁会。阑干三抚独凄凉。
【注释】
①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定风波令”。②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③传觞(shāng):举杯畅饮。④好句:好的诗句。⑤眉山:即眉山人,苏轼的号。⑥文翰老:指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苏轼)。⑦四时:四季。⑧会:领会。
【译文】
在重阳节那天登高远望,看到天气晴也好雨也好,都来饮酒作乐;我身体多病,写不出好的诗句来,很对不起这美丽的菊花;想起东坡先生曾说,重阳佳节最美好的是秋天。面对浩瀚的江海和古老的江山,自己心中充满了怀念古人的感情,独自一人在栏杆边凭吊,感到十分凄凉。
赏析:
此词为作者于重阳日登高感怀之作。上片起首一句即点出“登临”的地点、时间及原因:“九日登临”。“九日”即重阳节,是秋季的重要节日,这天人们有登高的习俗。“有故常”,言登高的原因不止一个,既有因重阳节登山的习惯,也有因天阴下雨而作的临时决定,总之,是为了登高赏菊。“随晴随雨一传觞”,是说无论晴还是雨,都有人一起举杯痛饮。“传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这里代指饮酒。这句的意思是说,不管晴空万里还是细雨绵绵,大家都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多病”两句紧承上句而来,说因为身体多病,所以写不出好听的诗句来,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也辜负了菊花的美艳。“孤负”、“十分”两个词语用得非常恰当,既表现了自己的遗憾,也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记得眉山文翰老”,“眉山”即四川眉山,苏轼曾任眉州知州,因此被称为“眉山文翰老”。苏轼与王安石一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辞藻优美,思想深邃,深受后世尊崇。“曾道”,指曾经告诉过我,“四时佳节是重阳”。意思是说,苏轼曾经跟我说过,一年四季之中最好的时节就是重阳节。“江海满前怀古意”,江海广阔无垠,前面是一片美景,但此时作者并没有心情欣赏这些景色,而是沉浸在对历史往事的回忆中。“谁会”,是谁理解呢?“阑干三抚独凄凉”,作者独自凭栏而立,感慨万分,不禁多次抚摸着栏杆,内心充满了寂寞和凄凉。
下片开头两句“记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是对上片中“记得”一词的回应和展开,回忆了苏轼曾经告诉过他的关于重阳节的事情。“四时佳节”一句是苏轼对重阳节的赞美,认为重阳节是一年之中最佳的时节。“江海满前”,描绘了眼前的江海景色,但此时的作者并没有心情欣赏这些景色,而是沉浸在对历史往事的回忆中。“谁”是疑问词,“会”,理解的意思,也就是谁能够领会这种情怀。“会”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表示能理解和接受的意思。“谁会”就是问谁能理解这种情怀。“江海满前怀古意”,这里的“江海”指的是自然景观,“怀古意”则是指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谁会”,是谁理解呢?“阑干三抚独凄凉”是说,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栏杆边,抚摸着栏杆,内心充满了寂寞和凄凉。
这首词通过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赏菊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怀旧之情和对过去历史的深深怀念,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个性。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