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诗句释义:

  1. 元宵节,指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
  2. 凤楼相对,形容建筑物高大壮丽,与旁边的凤楼相映成趣。
  3. 鳌山结,指的是装饰有鳌鱼形状的山形物。
  4. 香尘随步,意味着香气随着步伐四处飘散。
  5. 柳梢微月,描述的是柳树的枝条上挂着的月亮,显得格外柔和。
  6. 多情又把珠帘揭,表示有人想要揭开珠帘观赏外面的景象。
  7. 游人不放笙歌歇,意思是游客们不会因为歌声和舞蹈而停止欣赏。
  8. 晓烟轻散,描绘了早晨的薄雾逐渐消散的景象。
  9. 帝城宫阙,泛指皇宫或帝王居住的地方。

译文:
在元宵节的夜晚,我们站在凤楼上,面对着装饰着鳌山的高楼。鳌山上点缀着五彩缤纷的灯盏,随着微风轻轻摇曳。
香炉里升起袅袅烟气,伴随着人们的脚步轻轻舞动。柳树上挂着的月亮,在微风中轻轻摇摆。
有人推开珠帘向外张望,想要领略这个节日的美丽景象。游客们纷纷停下手中的乐器和舞蹈,陶醉在这美妙的氛围中。
晨雾渐渐消散,露出了帝城的宏伟轮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元宵节夜晚的词作。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节日夜晚的热闹氛围和美好景致。

诗的开头两句“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直接点明了时间背景是在元宵节夜晚。接着以“凤楼相对鳌山结”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壮观景象——两座高耸入云的凤楼相对而立,鳌山(一种装饰有鳌鱼形状的山形物)矗立其中。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元宵节的热烈气氛,也展示了节日夜晚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的诗句“香尘随步,柳梢微月”,进一步描绘了节日夜晚的氛围。人们漫步在街头巷尾,香气四溢,仿佛被这浓厚的节日氛围所感染。而柳树上挂着的月亮,则给这个夜晚增添了一份静谧之美。

“多情又把珠帘揭”,这句中的“多情”可以理解为对节日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而“珠帘”则是古代女性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常用于遮掩身体。这里用“多情又把珠帘揭”来暗示有人想要揭开珠帘,去欣赏外面更美的风景。这种情感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节日的喜爱,也反映了人们在节日夜晚的期待。

接下来的诗句“游人不放笙歌歇”,则表现了人们在节日夜晚的快乐氛围。他们不会因为笙歌和舞蹈而停下来享受这份快乐,而是继续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人们在节日夜晚的欢乐心情,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晓烟轻散,帝城宫阙”,则将视角拉回到整个城市。清晨的薄雾逐渐消散,展现出帝城的宏伟轮廓。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整首词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述,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气氛和人们的愉悦心情。同时,它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