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来时初有雁。十万人家春已满。龙标名第凤池身,堂阜远。江桥晚。一见湖山看未遍。
障扇欲收歌泪溅。亭下花空罗绮散。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鼙声断。惆怅不如船尾燕。
【诗句】
天仙子·其二·郑毅夫移青社持节来时初有雁。十万人家春已满。龙标名第凤池身,堂阜远。江桥晚。一见湖山看未遍。
障扇欲收歌泪溅。亭下花空罗绮散。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鼙声断。惆怅不如船尾燕。
【译文】
手持符节归来时,初见飞雁成群。万家灯火已经点亮。我如同凤凰在龙标的高第,却身居凤巢之底。堂前风景如此遥远。江边桥头景色迷人。歌声响起,花瓣随风飘散。旌旗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战鼓声声渐行渐远。惆怅之情,不如船上的燕子自由。
【注释】
- 持节:拿着皇帝所赐的信物,如节杖或符节。
- 来时:回来之时。
- 雁:大雁。
- 十万人家:指众多的人家。
- 龙标:指代某人的官职名称。此处可能是作者自指,即“龙标名第”。
- 凤池:比喻朝廷高官显爵。
- 堂阜:形容地方宽广。
- 江桥:泛指桥梁。
- 湖山:指美丽的自然风光。
- 障扇:古代的一种乐器,类似琵琶。
- 罗绮:丝绸和彩色丝织品,这里可能指的是宴会上的舞女。
- 樯竿:指船只桅杆。
- 旗影:旗帜的影子。
- 鼙声断:形容战鼓声渐渐消失。鼙,古代一种击打乐器,形似战鼓。
- 惆怅:感到悲伤、失望。
- 船尾燕:形容船只尾部的燕子。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毅夫所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全词以“天仙子”为韵脚,结构紧凑,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第一句“持节来时初有雁”,描绘了归来途中所见的情景。雁字归巢是古人常用的意象,象征着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持节”则暗示着诗人的身份地位。
第二句“十万人家春已满”,则展示了归来后所见的繁荣景象。这里的“春已满”,既指春天的到来,又暗指国家的富足与繁荣。
第三句“龙标名第凤池身”,“龙标”和“凤池”都是古代对官员的雅称,表明诗人虽然身处高位,但却感到内心的空虚。这种反差,使得诗人不禁感叹:“堂阜远”。“堂阜”指的是高大的台阶,这里借指诗人的官位。而“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的淡泊和超脱。
第四句“江桥晚”,描绘了诗人归来后所看到的江桥夜景。这里的“江桥晚”既是指时间,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江桥作为交通要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诗人对此并不感兴趣,反而感到“一见湖山看未遍”。
第五句“障扇欲收歌泪溅”,则是诗人归来后的情感流露。这里的“障扇”指的是歌舞表演,而“歌泪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歌舞表演的厌倦和无奈。诗人在歌舞表演中看到了太多的华丽外表,但内心却是空洞和寂寞的。
第六句“亭下花空罗绮散”,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归来后所看到的景象。这里的“亭下花空罗绮”既是指亭子周围的花朵凋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繁华世界的厌倦。而“罗绮散”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的不屑一顾。
第七句“樯竿渐向望中疏”,则描绘了诗人归来后所看到的远方景象。这里的“樯竿”指的是帆船的桅杆,而“望中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憧憬。然而,这种憧憬却因为现实的无奈而变得模糊和渺茫。
最后一句“旗影转,鼙声断”,则是诗人归来后的情感高潮。这里的“旗影转”和“鼙声断”都暗示了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而“转”和“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从对国家的忧虑到对个人的感慨,再到对现实失望的情绪,层层递进,情感深沉。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