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始见菊,虽见未全开。
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
破颣浮金英,杂蚁已盈杯。
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
自不愧佳节,安听飞鸿哀。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宴的风俗。
撷芳园:即菊潭,是宋代杭州西湖上的一座亭子,以种菊而闻名。
晏相公: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学家。
全开:全部开放。
犹胜:比得上,胜过。
酒:指菊花。
白衣:这里指诗人自喻,因为作者当时正隐居于东山之中。
颣:破碎、凋零。金英:指菊花。
杂蚁:指蚂蚁。
丹萸:指茱萸。
结佩:系在身上作为饰物。
高台:指高高的台阶上,也指高处。
安听:怎么可以听到。飞鸿哀:大雁南归时发出的哀鸣。
【赏析】:
《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是宋代词人晏殊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于重阳佳节,诗人约集友人到菊潭赏菊赋诗,并以菊花为题作诗相赠。全诗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二句写今日才见到菊花,虽然已经看到但还未完全开放。“虽”与“未”相对,“见”与“全”相对,“始”与“已”相对,“今”与“虽”相对,都表示转折关系,突出了诗人今日得见菊花的喜悦之情。这两句既交代了时间,又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接下来三句说菊花虽然不如往年那样盛开,但依然值得观赏,因为今年有白衣的朋友来欣赏。这里的“犹胜”与“无酒”相对,既表现了菊花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期待。诗人用“犹胜”来形容菊花之美,表现出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最后四句写菊花虽然美丽,但是诗人并不希望有人来打扰他。诗人用“破”、“浮”、“杂”等词语来形容菊花的状态,既表现了菊花的脆弱,又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无奈。诗人用“何必探丹萸”,意思是说为什么一定要去采摘丹萸呢?这里暗讽那些不请自来的客人。最后两句“结佩上高台”,既表明自己的身份,又表现了自己的傲气。整首诗歌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