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抛雪瀑,又潜溜、入山跟。听暗壁潺湲,山中紫雾,山下红云。当年七僧甚处,但空馀、老刹靠嶙峋。底事神粮不幻,翠窝剩积香尘。纷纷。
结社种莲人。名氏已无闻。看银书般若,金陵故国,斜敕空存。争得十虚销殒,为让皇、冤魄脱沈沦。往事犹堪一笑,岩花乱点乌巾。

木兰花慢·甘泉岩

【注释】:

①断崖抛雪瀑:悬崖上飞流直下,像雪花一般。

②又潜溜、入山跟:瀑布从高处跌落,又顺着山壁流淌下来。

③潺湲(chán yuán):水流的声音。

④紫雾:紫色的云雾。

⑤红云:红色的云彩,这里指瀑布的水气。

⑥当年七僧甚处:当年的七个和尚在什么地方。

⑦底事神粮不幻:为什么佛的粮食不虚幻呢?

⑧翠窝剩积香尘:佛的香炉里还残留着香烟。

⑨纷纷:众多,杂乱。

⑩结社种莲人:聚集在一起种莲花的人。

⑪看银书般若:看到《般若经》上的文字。

⑫金陵故国:指金陵(今南京)这个地方。

⑬斜敕空存:指《般若经》上的字句虽然斜刻在石头上,但并没有真正存在过。

⑭十虚销殒:十个空虚消失。

⑮让皇:指唐玄宗李隆基。

⑯冤魄脱沈沦:冤魂脱离了沉沦的苦难。

⑰往事犹堪一笑:往事还能让人笑一笑。

⑱岩花乱点乌巾:岩石上的花乱点着黑色的头巾,指诗人自己。

【赏析】:

此词是咏叹佛教故事。全词通过描写瀑布与佛经的关系,抒发了作者对佛教教义和佛学思想的认同及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断崖抛雪瀑,又潜溜入山跟”,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壮观的画面: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的瀑布,宛如千万颗珍珠般散落而下,又顺着山壁缓缓流淌,汇成一片白花花的水帘。这里的景色既美丽又壮观,使人不禁为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而赞叹不已。

“听暗壁潺湲,山中紫雾,山下红云”。在这美丽的画面中,又传来了潺潺的水声。这水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让人心生好奇。抬头望去,只见山中弥漫着淡淡的紫色烟雾,而山下则是一片红色的云霞。这些景象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山水画卷。

“当年七僧甚处,但空馀老刹倚嶙峋”。然而,这曾经热闹非凡的寺庙如今却只剩下空空荡荡的殿堂。昔日的僧人已经离去,只留下一座古老的寺庙孤独地矗立在山中。这座寺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回忆。

“底事神粮不幻”,为何佛家的粮食不会虚幻呢?这是佛家所强调的真理之一。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包括人的生命也是由来去的。因此,我们应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名利和得失。

“翠窝剩积香尘”,佛家的香炉里还残留着香烟。这象征着佛教的信仰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它依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佛学思想的认同以及对信仰的追求。

“纷纷结社种莲人”,聚集在一起种莲花的人纷纷而来。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僧故事。传说中,有七个和尚在庐山东林寺修行多年,他们共同种植了大片莲花,使得那里的莲花竞相绽放、香气四溢。这个故事成为了佛教界传颂一时的美谈。而今天,仍有许多人聚集在那里,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来培育这片美丽的净土。

“名氏已无闻”,如今那些和尚的名字早已无人知晓了。然而他们的精神却仍然被人们所怀念。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修行,那就是超越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宁静。这种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看银书般若”到“为让皇、冤魄脱沈沦”,这一段是对《般若经》的描述。佛教中认为般若波罗蜜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它能够引导人们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而《般若经》则是佛陀所传授的般若智慧的经典之一。在这里,作者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这部经典的喜爱之情。他认为这部经典如同一面镜子一样能够反映出世间的一切真相,让我们得以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

“往事犹堪一笑”,过去的事情还可以拿来当作笑话来讲述。这里的“笑”不是嘲笑或讽刺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作者以轻松的语气回忆起过去的一些趣事,展现了他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品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结尾两句:“岩花乱点乌巾”,岩石上的花乱点着黑色的头巾,指诗人自己。诗人以自喻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他将自己比作岩石上的一朵花,尽管历经风雨却依然坚韧地生长着;他将自己比作头上的黑色头巾,象征着自己对信仰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心满怀。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瀑布、寺庙、香炉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佛教故事的叙述,展示了作者对佛学思想的认同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