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孤竹君,音节拂云,谥曰洞箫。纵柳郎填就,周郎顾罢,欠伊品藻,律也难调。惭愧何郎。呜呜袅袅,翻入腭唇齿舌喉。谁知道,是郭郎亲授,共贯同条。
后来一辈枵枵。甚声响都如鹦鹉娇。叹秦青已往,嘉荣何在,念奴骨朽,李八魂消。试向尊前,听君一曲。前辈风流未觉凋。冯郎老,但点头咽唾,拼解金貂。

注释:

  1. 何琮(?-约公元1256年),字玉壶,号清江子,四川锦江人。南宋诗人、词人。
  2. 孤竹君(即伯夷):周武王封商末大臣孤竹君为侯国。
  3. 音节拂云:形容声音高亢激昂。
  4. 周郎顾罢:东晋王献之在宴会上弹琴时,有人故意大声叫嚷:“你为什么不弹《高山流水》?”于是献之停下了琴声。
  5. 郭郎亲授:指古代乐工郭氏教他吹洞箫。郭姓是古代乐师的姓。
  6. 贯同条:比喻兄弟情深。
  7. 枵枵(xiāo):形容空虚无物的样子。
  8. 鹦鹉娇:形容歌声婉转悦耳。
  9. 嘉荣:美名,荣誉。
  10. 念奴:唐代歌女,以善歌著称。
  11. 冯郎:指冯夷,河神。
  12. 冯郎老:冯夷已老了。
  13. 点头咽唾:表示同意、赞许的意思。
  14. 金貂:古时官员所戴的一种冠饰,貂皮制成。这里借指官员的身份地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写友人何琮演奏洞箫的情景和感慨。全诗通过描绘音乐演奏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他人生际遇的惋惜之情。
    首句“有孤竹君”,用孤竹君的典故来赞美何琮的音乐才华。孤竹君是周武王封商末大臣孤竹君为侯国,他的音乐才能非常高超。这里的“有”字,既表示对孤竹君的敬仰,又暗含对何琮音乐才华的认可。
    二句“纵柳郎填就,周郎顾罢”,用柳郎和周郎的典故,来形容何琮演奏的洞箫技艺高超。柳郎是古代传说中的音乐家,他的演奏技巧令人赞叹。周郎则是东汉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扬雄,他曾弹奏过《高山流水》等名曲。这里的“纵柳郎”和“周郎顾罢”都是形容何琮演奏时的从容不迫和技艺超群。
    三句“欠伊品藻,律也难调”,用欠伊和律的典故,暗示何琮的音乐才能难以捉摸。何琮虽然擅长吹奏洞箫,但是其音乐才能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和欣赏。这里的“欠伊”和“律也难调”都是表达对何琮音乐才华的无奈和感叹。
    四句“惭愧何郎,呜呜袅袅,翻入腭唇齿舌喉”,用惭愧何郎的典故,表达对何琮音乐才华的钦佩和自愧不如之情。何琮的洞箫演奏技巧非常精湛,让人叹为观止。这里的“惭愧何郎”和“呜呜袅袅”都是形容何琮演奏时的美妙动听。而“翻入腭唇齿舌喉”则是形象地描绘了何琮音乐才华的非凡之处。
    五至六句“谁知道,是郭郎亲授,共贯同条”,用郭郎的典故,暗示何琮的音乐才华与郭郎有着密切的联系。郭郎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大师,曾亲自教授过许多弟子。这里的“共贯同条”则表示何琮的音乐才华与郭郎有着血缘关系,是他的传人。
    七至九句“后来一辈枵枵,甚声响都如鹦鹉娇。叹秦青已往,嘉荣何在,念奴骨朽,李八魂消”,用后来一辈的典故,表达对何琮音乐才华的惋惜和怀念之情。这里的“枵枵”和“鹦哥娇”都是形容声音优美动听。而“叹秦青已往”和“嘉荣何在”则是表达对何琮音乐才华消逝的遗憾和惋惜之情。而“念奴骨朽,李八魂消”则是用念奴骨朽和李八魂消的典故,暗示何琮的去世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悲痛和不舍之情。
    十至十二句“试向尊前,听君一曲,前辈风流未觉凋”,用尝试向尊前听君的典故,表达对何琮演奏的期待和欣赏之情。这里的“试向尊前”和“前辈风流未觉凋”都是表达对何琮演奏的期待和欣赏之情。而“前辈风流未觉凋”则是表达对何琮演奏的期待和欣赏之情。
    十四句“冯郎老,但点头咽唾,拼解金貂”,用冯郎老的典故,表达对冯夷身份地位的认可和敬意之情。这里的“冯郎老”和“点头咽唾”都是表达对冯夷老去的无奈和感叹之情。而“拼解金貂”则是表达对冯夷身份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