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直指阵云开,文驷雕轩寿母来。
万古欢呼和气荡,胡儿不战倒戈回。
【注释】
旌旗:军旗。指:指向。文驷:雕饰的四匹马。文,文采、纹饰。轩:车子。寿母:指李闽的母亲。万古:千秋万代。和气:和睦的气氛。胡儿:对异族的称呼,泛指少数民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李闽帅的挽诗。《旧唐书·肃宗纪》载:“上(指肃宗)以(李)闽为朔方节度使。闽,华原人也……至德初,为泾州别驾。”《通鉴》亦云:“上以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闽为留后。”从诗中的“文驷雕轩寿母来”看,当时李闽已死。诗中赞颂他的功绩。
首句写战旗直指南面敌阵,犹如云开日出,气势磅礴,形象雄伟。“直指”,点明战斗的方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战场描绘得威风凛凛,令人心惊胆颤。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李闽帅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他对国难未息、边关不宁的忧虑之情。
次句“文驷雕轩寿母来”,是对李闽帅的颂扬。李闽帅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是一位贤能之君。他率领的军队威武雄壮,所到之处,百姓安居乐业,人民欢欣鼓舞。这里的“寿母”,指的是李闽母亲。她年事已高,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安危,希望儿子能够继续为国家效力。这一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于亲情的赞美和对于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句“万古欢呼和气荡”,则是对李闽帅生前政绩的肯定。他治理国家有方,使得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万民欢呼。这里,“和气”指的是和谐安宁的社会氛围,“荡”表示荡涤、清除。这句诗表明,李闽帅治理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果,使得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末句“胡儿不战倒戈回”则是对李闽帅治下边境地区的描写。这里的“胡儿”指的是边疆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由于李闽帅的英明领导和治理,使得这些少数民族放下武器,主动归顺朝廷。这句诗既反映了李闽帅的外交手腕,也体现了他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结构分析】
本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共四联。前两联主要描述了李闽帅的英勇善战和治理国家的政绩;第三联则通过描绘李闽帅治理下的和平景象来表达对其怀念之情;最后一联则直接称赞其功绩。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对李闽帅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