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传新令到民间,函管须塞不须毁。已填函管无尾闾,大舶通行水有馀。
函管不毁民欢娱,异时潴泻无妨渠。忆昔采诗周太史,不间小夫并贱隶。
试裒俚语扣黄堂,鈇钺有诛宁敢避。
【注释】
运河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函管:古代贮水用的竹筒,长一尺五寸,中空。函管的一端为尖形,插入水中可以阻止流水倒流。
已填函管无尾闾:已填函管后,不再有倒流入地的情况了。尾闾,指河流的出口处,比喻水流的归宿处。
异时:将来的时候。
黄堂:皇宫正殿,皇帝听政的地方。
鈇钺:古代刑具,斧和钺,泛指刑罚。
【赏析】
李绅,唐代诗人、政治家,曾任监察御史、尚书右丞等职。他关心民生,反对浪费,主张勤俭治国,他的诗作也多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易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当时正值朝廷下令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以维护国家统一。诗人对此表示拥护,并希望这种禁令能够贯彻到基层,让百姓安居乐业。然而,他也担忧这种禁令会破坏地方上的水利设施,使河水无法顺利排出,反而导致洪水灾害的发生。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之情,并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支持和理解。最后一句则直接呼吁皇帝不要惩罚那些敢于直言的人,因为他们是为了国家利益而说话的。
从诗歌结构上看,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两节主要描述了诗人的愿望和对当前政策的担忧;第三节则是诗人对皇帝的期望,希望他能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节则是对皇帝的劝说,希望他能宽容那些敢于直言的人。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清晰,既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又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勇气。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它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观与政治事件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