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太岁田间土,明日香烟壁下尘。马上新人红又紫,眼前歌妓送还迎。
钗头燕,胜金紃。燕歌赵舞动南人。遗民植杖唐巾起,闲伴儿童看立春。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边妆》、《一剪梅令》。双调,四十六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仄韵。
其五:词的次序,此词为组词中之一篇。
迎春:旧俗在立春之日,要举行迎春仪式。
钗头燕(yàn):妇女梳发时所插的金制或银制的饰物。
紃(fú):古代的一种簪子。
唐巾:唐代士人的头巾。此处指唐代的头巾。
起:起身,起来的意思。
闲:悠闲。
儿童:儿童。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以“鹧鸪天”为题,写立春之典,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人民流离颠沛的感慨。上片写立春之典;下片由立春之典生发出感怀国事、忧念民生的情思。
首句点出立春的节令,“太岁”是迷信者认为值年神名。《元史·祭祀志》载:“立春日献青帝。”但此处却以“田间土”代指太岁,意寓“立春”之礼与民间的民俗活动相混杂,有悖于立春之正意,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俗的不满。“明日”,犹言“当政”。此言新官上任伊始,便要进行迎春仪式,这正体现了封建统治者急于求治的心态。《明史·选举志》载:“立春之日,大傩,谓之‘打春’,乃遣官分献三冬之气。”可见立春之礼,原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却被用作权贵们炫耀权势、粉饰升平的手段。“新人红又紫”一句即暗含讽喻之意。“新人”即新贵,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戴着金钗玉钏,打扮得十分华贵。这两句表面上似乎是在说新官上任后,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实际上却蕴含着讥讽新贵们的丑恶嘴脸和腐败作风。“眼前歌妓送还迎”一句,则进一步揭示了新贵们在迎春仪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虚伪做作的丑态。他们一边打着“迎春”的幌子,一边却又把歌妓送回原来的主人家中去。这种颠倒男女主从关系的做法,正是封建礼教的极端腐朽的表现。“马上新人”四句,将新贵们的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的生活揭露无遗: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身披华丽的衣裳,头戴金光闪闪的首饰,在街头巷尾招摇过市;而那些歌妓们则在他们的簇拥之下,像一群小鸟一样被送到各个人家去。这是多么令人厌恶的景象啊!
换头句承上启下,“钗头燕”既指妇女头上的饰品,也隐喻着妇女的地位。“胜”字写出了她们地位的尊贵。“燕歌赵舞动南人”一句,既写出了她们生活的奢靡淫乐,也暗示了她们的身份来历。她们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宠爱,是因为她们曾经与赵飞燕、赵合德等美女有过交往的缘故。然而,这些女子最终却沦为权贵们的玩物。“遗民”一词,既是对前朝遗民的称呼,也是对新贵们的讽刺。他们在权贵们的威逼利诱下,被迫接受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要求和命令。“植杖唐巾起”,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装束打扮。“唐巾”即唐代的头巾,象征着他们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教育。“闲”,是闲暇的意思。“伴儿童看立春”一句,则是将新贵们的所作所为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们与儿童一起观看立春仪式,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儿童灌输封建礼教的思想。这是何等可悲可叹的社会现实啊!
全词通过对新贵们在迎春仪式上的虚伪做作行为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本质和权贵的骄奢淫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