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纷纷遥集,来归往往羝儿。草间塞口绔间啼。提携都不是,何似未生时。
城上胡笳自怨,楼头画角休吹。谁人不动故乡思。江南秋尚可,塞外草先衰。

【解析】

本首诗以“过眼”二字为引,点明时间,写诗人在江南所见。开头四句,从“来归往往羝儿”到“提携都不是”,描绘了一个典型的牧童放羊的画面。诗人用“过眼”“来归”,“往往”“提携”,以及“都不是”等词语,把诗人对牧童的羡慕、向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放羊的情景。

五、六句写诗人看到牧童,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诗人由牧童而想到自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最后两句,写诗人看到塞上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想到了江南水乡秋色正浓,更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

示例:

过眼纷纷遥集,来归往往羝儿。

译文:眼前一群牛羊匆匆地聚集过来,又纷纷离去。那些放牧的牧童常常骑着小羊羔儿去赶集。

注释:过眼:指一眨眼的工夫;遥集:指远远地聚集;来归:指归来;往往:常常;羝儿:指小羊羔儿。

赏析:

此诗开篇即以“过眼”二字为引,点明时间,写诗人在江南所见。“过眼纷纷遥集”,意谓眼前一群牛羊匆匆地聚集过来,又纷纷离去。那些放牧的牧童常常骑着小羊羔儿去赶集,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和田园情趣的图画,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的风光与牧童的淳朴可爱。

中间两句:“草间塞口绔间啼。”描写牧童放羊的情形。“草间”与“塞口”、“绔间”与“啼”之间构成一组对仗,不仅音韵和谐悦耳,而且意境清新自然。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放羊的情态:他们常在草地间放羊、塞口,有时也坐在布裤里放声啼叫。这种放牧方式很具生活特色,反映了当时农村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后两句:“提携都不是,何似未生时?”意思是说,这些牧童提拉着羊群不放、不让它们自由自在地吃草玩耍,还不如不让他们生下来。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牧童的喜爱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童年时代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怀念。

尾联:“城上胡笳自怨,楼头画角休吹。”写诗人看到塞上的景物而引发的思绪。“城上”是边塞戍边之地,那里常有胡笳之声。胡人吹奏的《胡笳十八拍》哀婉动人,令人感伤,所以人们常用“胡笳怨”来形容悲伤凄切的感情。“城上胡笳自怨”,就是诗人所听到的边关传来的胡笳之音,那声音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忧伤的情绪。《胡笳十八拍》本是一首感伤悲苦的乐曲,但在这里用来比喻塞外秋景,似乎更能表达出那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楼头”是指临江一带的楼台亭阁。“楼上”是人们登高远眺的地方,也是观赏风景的最佳场所。但在这里,诗人却无心欣赏美景,而是被画角声所触动。画角声高亢激越,能传得很远很远,因此它成为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报警号子。“画角休吹”就是不要吹响画角,也就是不要再用战争来威胁天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看到城楼上响起的凄凉悲壮的胡笳声,听到楼头上响起的刺耳的画角声,都让人感到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痛苦。这两句诗既是实写所见所闻,又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通过描写这些边塞景物,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深深忧虑。

全诗语言朴素,风格清丽,情景交融,韵味十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