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地东风起。画桥西、绕溪桑柘,漫山桃李。寂寂墙阴苍苔径,犹印前回屐齿。惊岁月、飙驰云驶。太息攀翻长亭树,是先生、手种今如此。君不乐,欲何俟。
傍人错会渊明意。笑斯翁、皇皇汲汲,登山临水。佳处径呼篮舆去,仿佛柴桑栗里。从我者、门生儿子。尝试平章先贤传,屈原醒、不似刘伶醉。拼酩酊,卧花底。

动地东风起。画桥西、绕溪桑柘,漫山桃李。寂寂墙阴苍苔径,犹印前回屐齿。惊岁月、飙驰云驶。太息攀翻长亭树,是先生、手种今如此。君不乐,欲何俟。

注释:动地东风起,春天的风刮得很大。画桥西,画桥的西边。绕溪桑柘,环绕着小溪的桑树和柘树。漫山桃李,漫山遍野的桃花和李花。寂寂,寂静的样子。墙阴,院墙周围的阴凉之地。苍苔径,布满青苔的小径。犹,依然。印,留下脚印。前回屐齿,从前留下的鞋子印迹。惊岁月,感叹岁月变迁之快。飙驰,疾驰。云驶,迅速移动。太息,叹息。攀翻,攀爬翻越。长亭树,长亭边的树。是先生,这先生就是您自己。手种,亲自栽种。今如此,如今是这样。君不乐,您不开心。欲何待,想要等待什么?傍人错会渊明意,旁人误解了陶渊明的意思。笑斯翁,嘲笑这个老翁。皇皇汲汲,急忙忙的样子。登山临水,攀登高山,面对深渊。佳处,美好的地方。径呼篮舆去,沿着小径叫来一辆篮车。柴桑栗里,柴门旁边种满桑树的地方,栗里,种满栗子的地方。《庄子·天地》:“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刘梦溪译:“他的话像河汉一样浩瀚无际,与常人的思想感情相去甚远。”从我者,跟随我的门生儿子。平章,评论。先贤传,前人的传记。屈原醒,屈原清醒地活着。不似刘伶醉,不像刘伶那样沉湎于酒中。拼酩酊,喝得烂醉如泥。卧花底,躺在花丛中。

赏析:

此词以“动地东风”起笔,写春风骀荡,吹绿柳梢,拂红杏蕊,使万物复苏。接着写春色满园,到处是桃花、李花。然而,作者却不为这些美丽的春景所吸引,反而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惋惜不已。“寂寂墙阴苍苔径,犹印前回屐齿”,这两句紧承上文而来,描绘出一幅庭院深深的画面。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作者回忆起过去曾经走过的那条小道,那是当年先生亲自栽种的,现在却已荒芜无人问津。这种对比更让人感到时光的无情,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

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君不乐,欲何俟”,这是说:你不高兴,想要等到何时呢?这里的“君”,指代的是那位老翁。这位老翁似乎并不在意春天的到来,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忧愁之中。这种忧郁的心情使得他对于周围的美好景色视而不见,只关注着自己的失落感。而这种情绪又进一步引发了作者的共鸣,使得他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词的下片中,作者通过描写老翁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心态。“傍人错会渊明意”,这句的意思是说:旁人误解了陶渊明的意思。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世说新语·言语》记载陶渊明曾对友人说:“我闲逸无事,所以读书游目”。这里,作者将老翁比作陶渊明,认为他的忧郁并非是因为闲散无事,而是因为心中有事。这种理解虽然有些过于武断,但也正体现了作者对于老翁复杂心态的深入观察。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这种误解的进一步展开:“笑斯翁、皇皇汲汲,登山临水。佳处径呼篮舆去,仿佛柴桑栗里。”“笑斯翁”,意思是嘲笑这位老翁。“皇皇汲汲”,形容老翁匆忙的样子。这里的“皇皇汲汲”与前面的“傍人错会渊明意”相互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老翁心中的忧虑与不安。而“登山临水”则描绘了他四处游走的场景。“佳处径呼篮舆去”,意味着老翁每到一处都会邀请朋友一起游玩。这里的“佳处”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景色或地方。而“柴桑栗里”则是陶渊明的隐居之地,也是作者心中的向往之地。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翁心中的矛盾与挣扎。他既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又无法割舍对故乡的眷恋。这种矛盾使得他在面对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

在词的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尝试平章先贤传,屈原醒、不似刘伶醉。拼酩酊,卧花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曾经尝试过评注先贤的传记,但发现屈原清醒地活着,并不像刘伶那样沉湎于酒中。因此我决定放下酒杯,醉倒在花丛之中。这里的“拼酩酊”可以理解为放弃饮酒的意思。而“卧花底”则形象地描绘了醉酒后的状态——躺在花丛之中沉睡。这种状态既反映了老翁内心的纠结与无奈,也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超脱与豁达。

这首词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以及老翁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词还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词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