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腹元空洞。少年时、诸公过矣,上天吹送。老大被他禁害杀,身与浮名孰重。这鼓笛、休休拈弄。彩笔掷还残锦去,愿今生、来世无妖梦。且饭犊,莫吞凤。
新来喑哑如翁仲。羡王郎、骖鸾缥缈,玉箫吹动。应笑夔州村里女,灸面生愁进奉。要绝代、倾城安用。今古何人知此理,有吾家、酒德先生颂。三万卷,漫充栋。
【解析】
本词是作者晚年自抒感慨之作,表达了他“身与浮名孰重”的人生哲学。
第一段“此腹元空洞。少年时、诸公过矣,上天吹送”,意思是:我的心胸本来是空洞的,当年在少年时代,你们这些人都过去了,被上天吹送走了。这里用“吹送”一词,写出了当时自己的处境。
第二段“老大被他禁害杀,身与浮名孰重?”的意思是:年岁已高,却被他们所禁锢、伤害,我的身体和虚名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这两句表明了自己对“浮名”的看法,认为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段“这鼓笛、休休拈弄”的意思是:那鼓笛啊,不要再去玩了!“彩笔掷还残锦去,愿今生、来世无妖梦。”的意思是:把彩笔抛还给残破的锦缎吧!我希望这辈子、下辈子不要有像妖女一样的人出现。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那些轻狂不羁的青年男女的厌恶。
第四段“且饭犊,莫吞凤”,意思为:暂且喂饱牛犊,不要去追求凤凰。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追求的不屑一顾。
第五段“新来喑哑如翁仲”,意思是:近来说话声音变得像老人和僵尸一样嘶哑,这是因为受到了惊吓。这里用“翁仲”指代自己,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心受困的感叹。
第六段“羡王郎、骖鸾缥缈,玉箫吹动”,意思是:羡慕王郎乘鸾升天,飘然远逝,而玉箫声声悠扬。这是诗人想象自己能够像王郎一样,摆脱世俗的束缚,超脱红尘的烦扰。
第七段“应笑夔州村里女,灸面生愁进奉”,意思是:应该嘲笑那些生活在夔州山村的姑娘们,她们为了讨好皇上,不惜用烟熏火燎的方法使自己的脸变得丑陋。这句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辛,同时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第八段“要绝代、倾城安用”,意思是说:要使天下人都知道,那是多么的了不起;可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又有谁愿意去倾城倾国呢?这里用“倾城”指代自己,表达了作者对权势富贵的鄙弃。
第九段“今古何人知此理,有吾家、酒德先生颂”的意思是:古今又有谁能理解这个道理呢?只有我们家的酒德先生可以颂扬。“有吾家、酒德先生颂”是对家人的赞美和怀念,也是对自己品德的一种肯定。
最后一段“三万卷,漫充栋”,意思是:读了三万卷书,也不过是装点门面的而已。这里用“三万卷”指代读书的数量,“漫充栋”则表明这些书籍并不能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反而成了累赘。作者用“三万卷”和“漫充栋”两个数量词来强调自己读书之多和书之无用,从而反衬出自己思想的空虚和无奈。
【赏析】
《贺新郎·寄李惟甫》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李惟甫即李彭老,字惟甫,号潜斋。李彭老以文章名世,曾官中书舍人,因直言得罪而被罢归故里。这首词通过回忆往昔的盛况,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李惟甫的深情厚谊。全词风格沉郁顿挫,感情起伏跌宕,语言简练精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上阕起句“此腹元空洞”,言其胸襟开阔,胸怀坦荡。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豁达豪爽的性格逐渐丧失殆尽。“诸公过矣”,意谓昔日与己同游的朋友都已离去,自己只能孤芳自赏,被世人遗忘。“上天吹送”,既表示了对友人逝去的惋惜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孤独无助的悲凉之感。“老大被他禁害杀”,进一步说明自己已无法与昔日的同道之士相提并论。“身与浮名孰重?”这一问既是对“禁害”的回应,也是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在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你的身体和你的名声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因此,“身与浮名孰重”这一疑问,成为了整首词的情感线索,贯穿始终。
下阕开始,诗人以“新来喑哑如翁仲”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的现状。原来雄姿英发的他,如今却变得声音沙哑,如同一位年迈的老人。这与前文“诸公过矣,上天吹送”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紧接着,诗人以“羡王郎、骖鸾缥缈,玉箫吹动”两句,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他认为王郎能够乘风破浪,飞越千山万水,而自己却只能被困于此。这里的“王郎”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他骑白鹤升天,成为人们向往的对象。然而,现实中的他却只能在烟雾缭绕中度过一生,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更体现了他对自由人生的深深渴望。
接下来几句中,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恶和反抗。他以“应笑夔州村里女”为例,嘲讽那些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村姑。她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竟然不惜用烟熏火燎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脸庞。这种愚昧的行为不仅令人发笑,更让人感到愤怒和鄙视。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现实的批判。相反,他以“要绝代、倾城安用”一句,表达了自己对权贵们的蔑视和不屑。他认为真正的美女不需要倾城倾国的美貌,只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足够了。这种观点虽然过于偏激,但却充分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尾阕部分,诗人以“而今古何人知此理”开始,表达了自己对真理的探寻和追寻。在他看来,古今多少英雄豪杰都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个道理。只有他自己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将它传承下去。这里的“此理”指的是诗人对自由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这首词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和深沉的情感。它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留恋,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抗争;既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又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与不满。这种丰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