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游嵩少。屋边山、松风浩荡,虎龙吟啸。旧效楚人悲秋作,晚爱陶诗高妙。发如此、临流羞照。屈指向来夸毗子,被西风、一笔都勾了。曾不满,达人笑。
当年玉振于江表。怅而今、老身空在,欢娱全少。假使真如彭祖寿,蒙叟犹嗤渠夭。偶落笔、不经人道。岁晚连床谈至晓,胜冈头、出没看乌帽。君举白,我频釂。
注释:何必游览嵩山少室山?屋边的山,松涛阵阵,虎龙啸叫。我过去效法楚人悲秋而作诗,现在喜爱陶渊明的诗词高妙。我的诗发如此,面对流水羞于照影。屈原因之,向来自夸与毗子相比,却被西风吹得一笔勾销。我当年玉振江东,怅然如今老身空在,欢娱全无。假使真的如彭祖那样长寿,蒙叟还是认为他年少。偶尔落笔,不经人道,年老连床谈至晓,胜过冈头看乌帽。君举白,我频频饮酒。
赏析: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作于乾道五年(1169),是词人送别弟弟十二时所作。《宋史·陆游传》载:“孝宗召试,赐进士出身,除枢密院编修官、兼主客员外郎,使金,还为礼部郎中兼直学士院。”淳熙二年(1175)春,“以太常少卿分司祠禄”(《宋史》本传)。此词就是作者在淳熙元年(1174)春离开临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词。
这首词从送别出发,抒写自己的情怀和志向。
上片首二句点题。“何必”,即何须。“游嵩少”,指游历中岳少室山。“屋边山”,即屋后有山。这里借指故乡。“松风浩荡,虎龙吟啸”,用晋代郭景纯《游仙诗》中的“音响入云汉”一句意,形容嵩山松风的浩荡声势。“虎龙”,喻山林间雄壮有力的虎豹和蛟龙。“吟啸”,指虎豹龙吟之声。这两句是说:我何必去游览嵩少呢!因为嵩山松风的浩荡声势,虎豹和蛟龙的吟啸之声,足以令人神往了。这里也暗示作者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片三句承前启后。这三句是说:我过去效法楚人悲秋而作诗,现在喜欢陶渊明的诗歌高妙。“发如此”,犹言“如此这般”。这句说自己写诗的风格就是这样。“临流羞照”,典出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徘徊将何见?园树多摇落。”又《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徘徊将何见?川路复如何。”谢灵运曾游会稽山,登上山顶,俯瞰山下,只见绿树成荫,风景宜人,但心中不免感慨万分:“徘徊将何见?”这里用来表达作者在送别弟弟时的惆怅心情。“屈指向来夸毗子”,“毗子”指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相传其为人机智善辩,能言善辩,故称“毗子”。这里用赵胜夸赞毛遂的意思,表明自己也有很高的文才和口才。“被西风、一笔都勾了”意思是说他的诗被秋风一吹就全都抹杀了。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风气的不满和抗议。
下片写离别之情。“曾不满,达人笑”,意思是说:我过去没有满足的时候,只有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才能嘲笑我。作者认为自己的抱负很高,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大道理的人才能嘲笑他。
“当年玉振于江表”,是说当年他在江西任职时,很有政绩。“怅而今、老身空在”,意思是说:我现在已年老体衰,没有什么作为了。“假使真如彭祖寿,蒙叟犹嗤渠夭”。“彭祖”,传说姓钱名铿,字聃,生于夏帝启七年(公元前280年)。据《史记·殷本纪》载,彭祖活了八百岁。“蒙叟”,指陶潜,又名陶渊明。《晋书·隐逸传》载:“陶潜字元亮,或云字渊明,私谥曰靖节先生。”“偶落笔”、“不经人道”都是说写作时不加雕琢修饰,任情挥洒。“岁晚连床谈至晓”,意思是说:年纪大了,晚上躺在床上谈天到天亮。“胜冈头、出没看乌帽”,“胜冈头”,即胜地之冈头。“乌帽”,指戴黑色帽子。这两句是说:在胜冈头,有时可以看见乌鸦在头上飞过。这是说在胜冈头一带,有时还可以看到乌鸦飞过头顶。乌鸦飞过头顶是件怪事,因此这两句也是作者表示自己虽老仍不忘政治抱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末两句是说:你举起酒杯来,我也频频劝酒。“君举白,我频釂”,意思是说:你举起酒杯来,我也频频劝酒。“君”指弟弟。“君举白”、“我频釂”的意思是说:弟弟举杯向我敬酒,我也频频地回敬你酒。这两句是说:尽管你已年老体衰,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驰骋疆场;尽管我也已年老体衰,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纵横天下;但我们仍然要相互鼓励,相互激励,共同为国家效力。这两句是说:你举杯向我敬酒,我也频频地回敬你酒。这两句是说:虽然你已年老体衰,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驰骋疆场;我也已年老体衰,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纵横天下;但我们仍然要相互鼓励,相互激励,共同为国家效力。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像当年一样亲密无间,互相勉励,共同为国家效力。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他坚持抗敌斗争、恢复中原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以及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思想感情。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开阔,语言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