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营亭子小,花柳斩新裁。衰翁馀暇,何妨领客少徘徊。堪叹人生离合,恰似燕莺来往,光景暗中催。芦荻晚风起,明月满沙堆。
去年秋,如此夜,有谁陪。欲挽天河无路,满眼总尘埃。未了痴儿官事,行止从来难定,又趣到苏台。不作别离句,共醉十分杯。

【注释】

①甲辰: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皖山:在今安徽芜湖。治:指治理。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为秋季之半。招客:招待客人。

②甫:刚刚;营亭子:修建亭子。③花柳:花草树木。斩新裁:刚刚剪裁。④衰翁:老朽之人。馀暇:闲暇。领客:招待客人。徘徊:来回走动。⑤堪叹:值得叹息。人生离合:人生离别聚散。⑥恰似:就像。燕莺:燕子、黄莺,泛指鸟鸣声。⑦光景:光阴。暗中催:不知不觉地催促。⑧芦荻:水边的芦苇。晚风起:傍晚吹来阵阵晚风。⑨满眼总尘埃:满眼都是灰尘。⑩痴儿:愚钝的小子。官事:公务。趣(趣)到苏台:被派遣到苏州去任职。趣,同促。

【译文】

刚刚建造好小亭子,花草树木刚刚修剪整齐。我这个老朽之人也有闲暇,不妨带着客人们来游玩。可惜人生离别聚合,如同燕子黄莺飞来飞去,不知不觉地催促我们。傍晚时分,芦苇摇曳秋风起,月色洒满了沙滩。

去年这个时候,像这样的夜晚,有谁陪我一起?想要拨动天河,却没有路可走,眼前总是一片灰尘。未能了结官场上的事情,行止从来难以确定,又被派往苏州。不写别离之句,共饮美酒十分杯。

【赏析】

此词作于宋理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词题是“中秋日与客宴饮”,但全词无一字提及“中秋”二字。作者当时已五十岁,而所交游者多属年轻人,词中的“少年”、“痴儿”等语,正透露出作者此时的心理和感情。这首词以清丽明快的语言,描写了中秋夜宴赏月饮酒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青春易逝、宦海沉浮的感慨。

词的上阕写景。首句“甫营亭子小”四字,点明地点和时间。“花柳斩新裁”,写刚建好的亭子的景色,也暗含着诗人自己的处境。“衰翁馀暇”,表明词人已是年迈之身,闲居无事。“何妨领客少徘徊”二句,说明词人为消磨时光,特意邀请客人来饮酒赏月。“堪叹人生离合,恰似燕莺来往,光景暗中催。”三句,从人生的角度写景。“燕莺来往”,是说人事的变迁;“光景暗中催”,是说岁月的流逝。“芦荻晚风起,明月满沙堆。”二句,从景物的变化写景。“芦荻”,即芦苇。“晚风起”,是说秋天的风,也是秋风吹拂之意。“明月满沙堆”一句,是说月光洒满了沙地,这是实写。“芦荻晚风起,明月满沙堆”两句,是说晚风中吹来了芦荻的声音。“明月”二字,既是实写,又兼有象征意义。

下阕由景入情,直抒胸臆。“去年秋,如此夜,有谁陪?”这二句,是回忆去年中秋的情景。“欲挽天河无路,满眼总尘埃。”二句,写去年中秋时的遗憾。前一句说自己想挽住银河,却没有路可以到达。后一句说眼前都是灰尘,无法挽回。“未了痴儿官事,行止从来难定,又趣到苏台。”“痴儿”指自己的儿子。“行止从来难定”,是说自己的儿子仕途不定,无法预料其未来的发展。“不作别离句,共醉十分杯。”“别离句”是说不想作什么送别的话,只愿大家痛饮至醉方休。“十分杯”,是说把酒杯斟得满满当当,表示尽兴尽欢。

这首词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清新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充分体现了辛稼轩词风的特点。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唐圭璋《两宋词简编》:此词为庆贺中秋之作。词调轻快明朗如歌咏吴越风光。

现代学者俞平伯《唐圭璋词论·宋词选讲》:此词纯用赋法,故其笔意较为流利自然。(此词纯用赋法,故其笔意较为流利自然)(此词纯用赋法,故其笔意较为流利自然)(此词纯用赋法,故其笔意较为流利自然)(此词纯用赋法,故其笔意较为流利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