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胡不仁兮,瘼此下民。良苦乏贤兮,贤人名去而仙。
繄世途之好径兮,正路榛塞。阊阖重重有栗阶而进兮,不崇朝而折翼。
鸱鹗司政兮,蝙蝠之晨。猿仁何咎兮,摈自王孙。宁是不畏兮,天实为之。
皇浩浩之充天兮,岂其已而。鸿翱翔而遵逵兮,退飞者再。
抟扶摇之直上兮,竟翷翩而长逝。夫岂人为兮,呼天不闻。
人莫不死兮,不亡者存。小官之不卑兮,贤声载路。
视彭铿其犹夭兮,后昆有裕。楙实双而一瘁兮,哀哀者母。
纷孺弱之呱前兮,苍天太苦。生者作德兮,死者有仁。
呜呼哀哉,家国无人非余患兮,余悲夫抱志之不伸。

【注释】

  1. 天胡不仁(hūn):上天为什么不仁啊。胡:发语词,无实义;
  2. 下民:指老百姓;
  3. 良苦(kǔ)乏(fá)贤(xián):非常困苦地缺少贤人;
  4. 贤人(xianrén)名去而仙:贤人被贬谪而去成神仙;
  5. 繄(yī):古同“依”;世途:世俗的路途;
  6. 榛(zhēn)塞:草木丛生,形容道路阻塞;
  7. 阊阖(chānghé):传说中的神话中的天门;重重:重复;
  8. 有栗阶而进(lìjiē):比喻朝廷的门庭森严,台阶高耸;
  9. 折翼:折断翅膀,比喻仕途坎坷,不得志;
  10. 鸱鹗(chīépèi):即猫头鹰,传说中主管人间祸福的神;司政:主管政事;
  11. 蝙蝠(bèitǔ):传说中掌管阴间事务的神;
  12. 猿(yuán)仁何咎(jiù):猿类虽仁慈却遭祸害,这是猿类的过错吗?
  13. 摈(bǐn):排斥、舍弃;王孙:高贵的贵族子弟;
  14. 宁是不畏(wèirú):难道不怕死吗?宁:岂;
  15. 天实为之(wéirú):上天确实是这样安排;
  16. 皇(huáng)浩浩之充天:宏伟的宇宙充满天地之间;
  17. 鸿翱翔而遵逵(jū)兮,退飞者再:大雁在空中翱翔飞翔,盘旋在大道上,然后才飞回。
  18. 抟(zhuàn):盘旋;扶摇(fúyāo):旋风;
  19. 翷(jué)翩(piān):急疾的样子,这里作动词用,表示快速离去;
  20. 夫岂人为(wúrún)兮,呼天不闻:难道是人为吗?向苍天呼叫却听不到回答。
  21. 人莫不死(wù)兮,不亡者存:没有一个人不死,但活着的人却能够存在;
  22. 小官(xiaoguān)之不卑(bēi)兮,贤声载路:即使是小官也不自卑,贤良的声誉流传于道。
  23. 视彭铿(péngkěn)其犹夭(yāo)兮,后昆有裕(yù):看着彭铿这样的人仍然夭折了,子孙们将得到幸福。
  24. 楙(mào)实双而一瘁(cuì)兮,哀哀者母:茂盛的树木双干合抱却同时枯死,令人伤心的是它的母亲(树)。
  25. 纷孺弱(rúruò)之呱前(guāqián)兮,苍天太苦:众多年幼无知的婴儿呱呱啼哭,老天爷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26. 生者作德(zuòdé)兮,死者有仁(rén):活着的人应当行善积德,死去的人才能得到神灵的恩赐。
  27. 呜呼哀哉(wūhūāiya),家国无人非余患兮,余悲夫抱志之不伸(shēnbùshēn):啊,我真是可悲啊!国家没有人治理,这完全是我的罪责。
    【赏析】
    《刘复之哀辞》是一首悼念亡国的诗歌。诗人以极其愤慨的心情,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与关切。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先写百姓遭受苦难,贤能者被贬斥,接着写贤能者仍为人民做贡献,最后诗人发出感叹,认为国家的兴亡完全在于自己。
    诗的开头两句写老百姓的痛苦遭遇:“天胡不仁兮,瘼此下民”。表达了诗人对民众所遭受的不幸生活的同情与愤怒。诗人认为这种不公是不仁的结果,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天胡不仁兮,瘼此下民。”在这里,“胡”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明诗人对不公现象的不满和愤怒情绪。紧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老百姓的悲惨生活:“良苦乏贤兮,贤人名去而仙。”这里,诗人通过“良苦乏贤”,表现了老百姓的困苦生活和对贤人的强烈渴望。他们渴望得到贤明的领导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不幸的是,“贤人名去而仙”,那些有能力的贤士都被贬斥或离弃,导致他们无法施展才华,为国家做出贡献。这种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的深深担忧。
    诗人转向对贤者的描写:“繄世途之好径兮,正路榛塞”。这里,诗人通过对“世途”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政治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痛恨。他认为社会风气败坏,导致人们走小路、钻空子。这种风气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秩序,而且使正直之士受到排挤和打击。在这种背景下,“阊阖重重有栗阶而进兮,不崇朝而折翼”,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宫廷门禁森严、门槛高大的描述,暗示了那些试图进入朝廷的官员所面临的艰难险阻。而一旦失败,就会被折断翅膀,无法再继续前进。这种描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黑暗面的深刻观察和无情揭露。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转向对贤者的赞美和怀念:“鸱鹗司政兮,蝙蝠之晨”。这里,诗人通过对天空中鸟儿和蝙蝠的形象进行描绘,表现了它们各自的命运和特点。鸟类通常代表正义和勇敢,而蝙蝠则象征邪恶和欺骗。然而,无论哪种鸟或蝙蝠,它们的出现都预示着某种变化或转变。在这里,诗人通过对这些生物的形象描述,表达了对贤能者的怀念和对政治黑暗的不满。他认为那些有能力的贤者应该站出来,主持正义,改变现状。而对于那些无能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只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制贤能者,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黑暗之中。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贤者的悲惨命运:“猿仁何咎兮,摈自王孙”。这里,诗人通过对猿猴的形象进行描绘,表达了对贤者的同情和惋惜。猿猴通常被视为智慧和机灵的象征,然而在这里,它们却被用来象征那些无辜被排挤或抛弃的贤能者。而“摈自王孙”则表达了这些贤能者的悲惨遭遇。他们被迫离开朝廷,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这种描述反映了诗人对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的深深担忧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贤者的怀念和祝福:“宁是不畏兮,天实为之”。在这里,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期待。他认为只要自己坚持正义和真理,就一定能得到上天的认可和支持。这里的“不畏”不仅是对自己勇气的肯定,也是对整个民族信心的一种表达。诗人相信在正义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和荣耀。这种信念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上。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皇浩浩之充天兮,岂其已而。”这里,诗人通过对“皇浩浩之充天”的描述,表达了对宇宙无限广阔和包容性的赞美。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和期待。他相信在正义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和荣耀。这种信念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上。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和忧虑。它不仅是一首悼念亡国的诗歌,更是一首揭示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的檄文。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