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半,正都门结束,相将离别。潋潋双溪新雁过,重见当时明月。步转高楼,凄凉看镜,绿鬓纷成雪。晚晴烟树,傍人飞下红叶。
还记江浦潮生,云涛天际,涌金波一色。千里相望浑似梦,极目空山围碧。醉拍朱阑,满簪丹桂,细与姮娥说。倚风孤啸,恍然身在瑶阙。
【解析】
(1)本词为中秋节观月怀友之词。上片写中秋之夜,作者携子女在月下赏景,回忆去年的中秋之景;下片以想象之词,表达对子云兄的思念之情。
(2)“去年秋半”三句:指去秋中秋之时,京城刚刚结束战事,君臣之间刚刚结束了离别。
(3)“潋潋双溪”三句:指京城西郊的双流河上新雁南飞,重见当年明月的美景。
(4)“步转”“看镜”两句:指从高楼望下去,只见自己的绿头发纷披如同白雪一样。
(5)“晚晴”三句:写登高远望时所见景象。烟树迷蒙,红叶飞落。
(6)“还记”三句:回忆起去年的江浦潮生,云涛翻滚,涌起金色波涛,一色相映的景象。
(7)“千里”“梦”三句:意思是说,自己与子云兄弟相隔千里,彼此相望,就好像是梦中相逢。
(8)“醉拍”三句:意思是说,自己喝得大醉,拍打着栏杆,满头都是丹桂香,向天上的嫦娥倾诉心事。
(9)“倚风”三句:意思是说,独自凭栏远眺,恍恍惚惚仿佛身在瑶池仙境中。
【答案】
(1)这首词作于公元1094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作者当时任太仆寺主簿。
(2)上片开头四句追忆去年秋天京城刚刚结束战事,皇帝、大臣们刚刚结束离合悲欢,大家在一起赏心悦目地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
(3)下面几句由景及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京城西郊双流河上,新雁向南飞翔,一轮明月当空照耀。
(4)过片三句进一步描写景物,“双溪”指双流河,“新雁”是去年秋天刚从北方飞来南方的候鸟——雁。
(5)“重见”三句,“明月”指月亮,这里比喻故人。意思是说,去年秋天,京城刚刚结束战乱,君臣之间刚刚结束了离别,如今又重见了明月,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6)以下六句由实到虚,设想去年的月夜情景:登上了高楼,从楼上向下望去,只看到自己的绿鬓如雪般纷披,一片苍凉。这时,天已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了大地和树林,把树木的倒影也染成了红色。
(7)“晚晴”三句:写登高远望时所见景象。烟树迷蒙,红叶飘落。
(8)“还记”三句:回忆起去年的江浦潮起,云涛滚滚,涌起一片金波,景色十分壮观。
(9)“千里”三句:意思是说,自己与子云兄弟相隔千里,彼此相望,就好像是梦中相逢。
(10)“醉拍”三句:意思是说,自己酒醉之后,拍打着栏杆,满头都是丹桂花香,向天上的嫦娥倾诉心中的思慕之情。
(11)“细说”句:意思是说,我独自一人凭栏远眺,恍恍惚惚仿佛身在瑶池仙境中。
赏析:
此词写中秋之夜,与子云兄弟同游至极目亭,共话别情。上片追忆去年中秋之景;下片由实到虚,想象去年的月夜情景。
开头四句追忆去年秋天京城刚刚结束战事,皇帝、大臣们刚刚结束离合悲欢,大家在一起赏心悦目地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双溪”指双流河,即今北京西直门外的护城河。“重见”二句承上启下。“明月”即月亮,它在这里比喻故人。作者去年秋天刚刚从北方来到南方,与朝廷大臣们在京城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中秋佳节。此时他再次回到京城,看到熟悉的景物和人,自然会触发许多思绪。
过片三句进一步描写景物:“步转高楼”,是从楼上向下望去看到的景色。作者站在高楼之上回望京城的大街小巷,只见绿发纷披的孩子们在大街上追逐玩耍,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凄凉”,是作者看到孩子们的绿发纷披而感到凄凉。“看镜”,是指从楼上向下望去,只见自己的绿发纷披如同白雪一般。
接下来五句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京城西郊双流河上,新雁向南飞翔,一轮明月当空照亮。“重见”二句的意思是说:今年又是一年中秋,但京城的景物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转高楼”,是说作者又登上了高楼。“看镜”,是说作者又从楼上向下望去,只见自己的绿发已经变成了白发。
过片以下六句由实到虚,想象去年的月夜情景:登上了高楼,从楼上向下望去,只看到自己的绿发如雪般纷披,一片苍凉。这时,天已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了大地和树林,把树林中的倒影也染成了红色。“还记”,是说回想起往事。“江浦潮生”,是说去年秋天,京城刚刚结束战乱,君臣之间刚刚结束了离别。“云涛天际”,是说京城西郊双流河上新雁南飞,重见当年明月的美景。“涌金波”,是说京城西郊双流河上新雁南飞,重见当年明月时的情景。
结尾四句意思说:自己与子云兄弟相隔千里,彼此相望,就好像是梦中相逢。“醉拍”,是说自己饮酒之后拍着栏杆。“朱阑”,是说栏杆上的彩绘雕饰。“满簪”,是说头上插满了红色的茱萸花。“细与姮娥说”,是说我与天上的嫦娥对话。“倚风孤啸”,是说独自凭栏远眺,恍然身在瑶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