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守三逢禁火天,每驱旌纛扫松阡。
衰残岂足酬恩遇,光宠徒知及祖先。
望极西山饶胜气,乐舒东户革荒年。
何时归处坟庐下,不假苏秦负郭田。
乙卯寒食祀坟
乡守三逢禁火天,每驱旌纛扫松阡。
衰残岂足酬恩遇,光宠徒知及祖先。
望极西山饶胜气,乐舒东户革荒年。
何时归处坟庐下,不假苏秦负郭田。
诗句释义
- 乡守三逢禁火天:描述了自己作为地方官员,在寒食节这天严格遵守禁火的规定。
- 每驱旌纛扫松阡:每次出行时都带着仪仗队伍,扫除道路上的落叶。
- 衰残岂足酬恩遇:虽然自己年岁已老,但不足以报答朝廷的恩泽和厚待。
- 光宠徒知及祖先:仅仅得到了荣耀和宠信,却不知道如何报答祖先。
- 望极西山饶胜气:站在山的那边,可以遥望到那充满生机的景象。
- 乐舒东户革荒年:在东面的门户,享受着改革带来的繁荣。
- 何时归处坟庐下:不知何时能回到自己的小住所,一个没有世俗纷扰的地方。
- 不假苏秦负郭田:不需要依赖别人,拥有自己的土地。
译文与赏析
这首诗通过寒食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和思考。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从“乡守三逢禁火天”,“每驱旌纛扫松阡”,到“衰残岂足酬恩遇”,“光宠徒知及祖先”,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他对权力、地位以及个人价值的深刻反思。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心态以及对过往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盼。“望极西山饶胜气”和“乐舒东户革荒年”反映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尽管外界环境变化莫测,但他能够保持一份从容和乐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何时归处坟庐下,不假苏秦负郭田。”这是对个人归宿的一种探求,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结语
整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自然的感悟。诗人韩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艺术画面,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宋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