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春秋之所记,二百四十有二年。
谨严之法不可犯,欲示万世天子权。
礼乐征伐必上出,诸侯虽大莫得专。
周平东迁鲁君隐,王纲坏裂勿复联。
天王所存位与号,列国自用公承传。
齐桓晋文无实义,挟周徇己掩大愆。
不归圣笔立中制,谁其当罪谁其贤。
丝纷五传角同异,各专门记执所偏。
遂令学者蹈迷径,不探元本遭羁牵。
至于歆向父子间,亦反天性相镵镌。
何休杜预范宁辈,离经附传以臆笺。
膏肓废疾互讥病,虽欲针起难自痊。
前人文字安可数,议难啾唧秋嘒蝉。
有唐名儒陆淳者,始开奥壤窥源泉。
我朝又得孙明复,大明圣意疏重渊。
刘生新解最后出,了无塞碍成通川。
所趋旨义极简正,撑拄异论牢且坚。
事不归王皆不与,达经之志所以然。
诗三百可一言蔽,曰思无邪而已焉。
读刘易春秋新解
夫子春秋之所记,二百四十有二年。
谨严之法不可犯,欲示万世天子权。
礼乐征伐必上出,诸侯虽大莫得专。
周平东迁鲁君隐,王纲坏裂勿复联。
天王所存位与号,列国自用公承传。
齐桓晋文无实义,挟周徇己掩大愆。
不归圣笔立中制,谁其当罪谁其贤。
丝纷五传角同异,各专门记执所偏。
遂令学者蹈迷径,不探元本遭羁牵。
至于歆向父子间,亦反天性相镵镌。
何休杜预范宁辈,离经附传以臆笺。
膏肓废疾互讥病,虽欲针起难自痊。
前人文字安可数,议难啾唧秋嘒蝉。
有唐名儒陆淳者,始开奥壤窥源泉。
我朝又得孙明复,大明圣意疏重渊。
刘生新解最后出,了无塞碍成通川。
所趋旨义极简正,撑拄异论牢且坚。
事不归王皆不与,达经之志所以然。
诗三百可一言蔽,曰思无邪而已焉。
解析:
这首诗是对《春秋》一书新解的序言。它首先介绍了《春秋》的编纂背景和作者刘易(这里假设为南宋时期的一位学者),接着概述了《春秋》的基本理念:强调谨严法度,避免权力滥用。接着提到《春秋》在礼乐征伐等方面的重要记载,但同时也指出这些内容并非由国君亲自决定,而是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定,体现了一种尊重实际政治权力的态度。
诗人对《春秋》的编纂方式进行了批评,认为其中包含了许多虚构的内容,如“周平东迁”、“鲁君隐”等,这些都是后人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同时,诗人还批评了某些学者离经叛道的行为,如何休、杜预等人,他们试图将经典解读得更加符合自己的观点。
诗人转而赞扬了陆淳和孙明复两位明代儒学家的贡献,他们能够深入挖掘经典的内涵,为理解《春秋》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后,诗人总结了自己的新解观点:诗歌三百篇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思无邪”,即保持内心的正直和纯净,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序言,通过介绍《春秋》的背景和作者刘易,为读者揭示了这部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和特点。诗人对《春秋》的严谨态度进行了肯定,同时对其在某些方面的妥协和误解表示了批评。在对古代学者的评价中,诗人展现出了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诗人在总结自己的新解时指出,诗歌三百篇中的最重要思想是“思无邪”,这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重申,也是对后世读者的一种提醒。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