殗叶重葩两大门,只凭道义世昏姻。
养成气质槐为芷,发见仪容竹有筠。
自是子能为国士,何须女必嫁官人。
世衰俗薄昏成市,三复碑铭愤满巾。

【注释】:

殗(ī)叶:枯叶。

两大门:指张夫人墓前有两扇大石门。

道义:这里指男女之间应该保持的礼仪规范。

槐为芷:以槐木作香,以白芷为花,都是古人用来象征高洁的。这里用以比喻张夫人高尚的品德。

仪容:仪表、容貌。

自是子:你本来就是君子。

国士:古代对有德才兼备的人的称呼。

世衰俗薄昏成市:社会风气败坏,婚姻嫁娶都成了买卖。

三复碑文:反复读诵《碑铭》。

愤满巾:愤恨得满脸涨红。

【赏析】:

这是一首吊祭临邛张夫人的诗。张夫人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堂妹,开元中封韩国夫人。天宝初年,因安禄山叛乱,玄宗奔蜀,夫人随驾入蜀,后葬于临邛县之西南(今属四川)。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张夫人下葬时,写给她的儿子冲看的。

全诗可分为四层意思:“识竁”(“识”,同‘知’),是说知道;“今日月有时”,“日月有时”即时光易逝;“义不获往吊”、“又不能为文以侑虞殡”,是说自己不能去吊唁,也不能赋悼亡诗来慰藉死者和送葬者;“命儿冲代赋”,是说让儿子代替自己来写悼念文章。

一、二句是第一层,开头两句点出张夫人的墓地。“殗叶重葩两大门”,意思是张夫人的墓地上,有两扇巨大的石门,门前长着枯萎的树叶,门两旁开满了鲜花,这两句既写出了墓地的壮丽,又暗含着对死者的评价。“只凭道义世昏姻”,意思是张夫人虽然出身名门世家,但由于她恪守礼义,不与权贵联姻结缘,所以世人对她的评价并不高。《诗经•卫风•氓》中有句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蚕饥妾心苦。”张夫人与情夫韦皋私通,其情妇所说的话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的普遍看法。

三、四句是第二层,由“道义”二字引出张夫人的高洁品质。“养成气质槐为芷,发见仪容竹有筠”,是说张夫人养成了高贵的气质,如同槐树和白芷一样清高,而她那端庄美丽的仪表容貌,又如竹子般挺拔俊秀。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赞美张夫人的品德操行和美丽容貌。“自是子能为国士,何须女必嫁官人”,是说像张夫人这样品性高雅的女子,本来就可以成为贤良淑德的国士,又何必一定要嫁给官员呢?这句既是对张夫人品性的赞美,又是劝勉世人要像张夫人那样做人,不必拘泥世俗的陈规陋习。

五、六句是第三层,承上启下,由张夫人的人品引出对世风的批评。“世衰俗薄昏成市”,是说世风日下,庸俗不堪,连结婚也成了一个买卖交易,卖主和买主讨价还价,甚至把婚姻当作一种商品。“三复碑文愤满巾”,是说作者反复诵读《碑铭》,内心充满了愤怒之情。“三复”表明作者多次读诵,反复思考;“愤满巾”则是说因为愤恨,以致气愤得满脸涨红。这里既表明作者对世事的不满和对张夫人的哀悼之情,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束缚人性、压抑个性、摧残人格的强烈控诉。

七、八句是第四层,收束全诗,并点出吊祭的主题。“世衰俗薄昏成市”,是说社会风气败坏到了极点,以至于婚姻嫁娶都要成为市场交易,这种世风使作者感到无比痛心,因此作者三番五次地阅读《碑铭》,内心充满了愤慨之情。“世衰俗薄昏成市”一句中的“世衰”和“俗薄”概括了当时社会的状况,“昏成市”则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婚姻嫁娶市场的混乱状态。“三复碑文愤满巾”一句中的“三复”表明作者反复读诵的心情;“愤满巾”则说明作者因为愤慨而满脸涨红。这两句既是对世风的控诉,又是对张夫人的哀悼之情的表达。

这首吊祭诗感情真挚深厚,语言质朴自然。诗人在吊祭中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抒发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高尚节操的推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