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台雨壑压层巅,下有蓬莱镇越颜。
拄笏正当秦望岭,绕城总号会稽山。

【注释】

①上会稽:登上越王山。②随得随书:指随手记下所见的景物。③叙次:次序。④压层巅:压在山顶上。⑤蓬莱:传说中的仙境,即蓬莱山。⑥镇越颜:镇压越王勾践。⑦拄笏:手执笏板,古时官位低者用以支撑拐杖。⑧秦望岭:秦岭,秦岭是秦岭山脉的主脉,横亘于中国中西部,东起河南西至甘肃,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⑩绕城总号:环绕着城池。⑪会稽山: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位于浙江东部沿海。⑫越王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⑬省记:记录、记忆。⑭舟中:指在船上。⑮随得随书:随意地书写。⑯不叙次:不按一定的顺序。⑰拙于:不如。⑱为韵语:作诗。⑲省记:记忆。⑳“越台”二句:越台在越王山上,雨壑压层巅指越台之高,有如天降。㉑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中仙山。㉒镇越颜:镇守越王颜面。㉓拄笏:手执笏板,古代官吏用以为标志。㉔正当:面对。㉕秦望岭:秦岭山脉的主脉,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横亘于中国中西部,东起陕西西至甘肃。㉚绕城总号:环绕着城池。㉛会稽山: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八月七日(8月26日),当时诗人因被召赴京参加制科考试,途经会稽(今浙江绍兴),登越王山(在今浙江绍兴),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说“被命上会稽”,说明作者被召赴京参加制科考试,途中经过越王山;次句说沿途所经历的景色都比不上会稽山,表明越王山是此行的重点;第三句写越王山的形势;第四句写越王山上有座像蓬莱一样的山;第五、六句写越王山上有座像秦岭一样的山峰;第七句写越王山上有座像会稽山一样雄伟壮丽的山峰。全诗以越王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越王山的宏伟壮观图景。

这首诗描写越王山的气势和景观。越王山势峻,山势如从海上来的波涛汹涌而至,巍峨耸立,令人生畏。山下有蓬莱山,山上有秦岭,山上又是一座高大险峻的会稽山。作者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把越王山的雄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意境雄浑,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