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穴元从一罅通,禹陵元在乱山中。
饮泉窆石皆如此,误却东游太史公。
【注释】
①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唐时八月七日,是皇帝在尚书省召见百官的日子。上会稽,指到会稽山上去。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北。②省记为韵语:把所见到的景物和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编成韵语。③舟中马上随得随书:船行水道,马行山间,随时记录所见所闻之事。④叙次:按次序排列。⑤东游太史公:东游,即出巡。太史公,即司马迁,汉武帝时的著名史学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奉命去会稽山途中所作,表达了他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描绘了从杭州出发,沿江而上,经过富阳、桐庐等地,最后到达会稽山的经历。沿途山水风光,都一一入诗,但只是随意地记录,没有刻意追求诗意的工巧;对所见景色的感受,也仅以“拙于省记”四字带过,不作过多的渲染。
开头两句写自己奉命去会稽山途中所见之景。“禹穴元从一罅通”,说会稽山上有个洞,洞里通向一个大石屋,这是古人传说的大禹治水的禹穴。“元在乱山中”,说这个禹穴原来就藏在群山之中。“饮泉窆石皆如此”,说山间饮水的泉子和安葬死者的石头都是这样的。这里作者并没有对禹穴和泉水、石棺作出具体的描述和赞美。“误却东游太史公”,是说自己这次出游的目的本来是要游览大禹治水的遗迹,没想到却错过了。这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好奇和求知欲望,又流露出一种遗憾的情绪。
下面四句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观感和所思。“舟中马上随得随书”,是说一路上看到风景,想到的事情,都是随手记下来的。“不复叙次”,就是说不讲究词藻和结构,也不讲什么修辞的技巧。“禹穴元从一罅通,禹陵元在乱山中”,是对禹穴和禹陵的描述。这两句诗虽然写得很简单,但却很形象。“元从”,就是原来就有,“一罅通”,是指有一道缝隙通着一个洞穴。“元在”,就是本来就存在,“乱山中”指的是群山之中。“饮泉窆石皆如此,误却东游太史公”,也是在对禹穴和禹陵的描写。这两句话的意思与上面两句相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禹穴原来是有一道缝隙通着一个洞穴的,而禹陵原本就在群山之中。山间的泉水和安置死者的石棺都是这样的,我这次出游本意是要去游览大禹治水的遗迹,却因为耽误了时间错过了这个机会。
这首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不加雕琢,不事铺陈。它像一幅水墨山水画,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会稽山一带的山水风貌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描写景色的话,却把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诗的语言清新质朴,读起来有一种淡雅明净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