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皇一念根至仁,地虽南北民吾民。一二指搐不可信,彼动此应关诸身。
人言犬戎相噬吞,彼蚌鹬耳吾渔人。大国信誓方重申,时遣升勺苏穷鳞。
有狼其心不我恩,囊书赤白惊严宸,帝曰可矣予其征。
臣某奉诏之淮濆,臣某董师留汉滨。西南忧顾谁其分,我有从橐之亲臣。
时其动静制主宾,自闑以外惟将军。边头赤子方寝薪,旆旌悠悠鸟乌驯。
将军羽扇白纶巾,且将沈静弭放纷。迩来世道波沄沄,士为欲缚迷天真。
开禧戎首终身焚,未闻先事人有言。大官一唱和者群,前而和之后云云。
厥今狂猘先狺狺,事势不与开禧伦。方拯挚兽招饥蚊,此何为者只自尘。
志士愤惋三军颦,置之不治虎患存。治之不胜桃虫拚,胜之不尽穷兽奔。
尽矣复与谁为邻,譬诸白黑方交枰。彼据腹胁吾边唇,养成持势犹不均。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汪元量的《董侍郎》。下面我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释,并附上译文、注释和赏析:
董侍郎
后皇一念根至仁,地虽南北民吾民。一二指搐不可信,彼动此应关诸身。
人言犬戎相噬吞,彼蚌鹬耳吾渔人。大国信誓方重申,时遣升勺苏穷鳞。
有狼其心不我恩,囊书赤白惊严宸,帝曰可矣予其征。
臣某奉诏之淮濆,臣某董师留汉滨。西南忧顾谁其分,我有从橐之亲臣。
时其动静制主宾,自闑以外惟将军。边头赤子方寝薪,旆旌悠悠鸟乌驯。
将军羽扇白纶巾,且将沈静弭放纷。迩来世道波沄沄,士为欲缚迷天真。
开禧戎首终身焚,未闻先事人有言。大官一唱和者群,前而和之后云云。
厥今狂猘先狺狺,事势不与开禧伦。方拯挚兽招饥蚊,此何为者只自尘。
志士愤惋三军颦,置之不治虎患存。治之不胜桃虫拚,胜之不尽穷兽奔。
尽矣复与谁为邻,譬诸白黑方交枰。彼据腹胁吾边唇,养成持势犹不均。
翻译:
董侍郎
皇帝一心为了仁义,不管南北各地的百姓都是我们的同胞。有人指指点点,但不可全信,他的行为会影响到我们。
人们说犬戎相互残杀,就像蚌鹬互相争斗一样,我们是渔人。大国的誓言还在重申,时常派遣使者去救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民。
有人心怀狼心而不感激我们,他们拿着红色的文书让朝廷震惊,帝王表示同意,命令我去征讨。
我奉命前往淮水之畔,我留在汉水的岸边,西南的忧虑让我难以安心,我有跟随的大臣们。
当事情发生时,我作为将军,指挥军队决定胜负,边境上的年轻士兵正在生火休息。
将军戴着白色的帽子,拿着绿色的丝巾,准备沉静下来平息纷争。近来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
开禧年间,战争的主谋被斩首焚烧,没有人事先告诉我。大臣们开始争论,先是支持,后来又反对,议论纷纷。
那些狂妄之徒首先挑衅,事情的发展并不与开禧年相同。我们应该拯救那些受困的小动物,而不是让它们自相残杀。
志士们愤怒而悲伤,三军都在皱眉叹息。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边不去处理老虎的问题,而是去治疗那些被虫子咬伤的动物。
最终一切都结束了,我们又与谁为邻呢?这就像黑白棋子下棋,双方的局势都不够均衡。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著名将领董文炳(董侍郎)的咏史之作。诗中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民族关系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忠诚于国家、关心民生为己任,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和悲愤,以及对国家未来前途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是南宋诗歌中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