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空即是空,佛安在哉。
有云名妙净,可遮热恼,海名圆觉,堪洗尘埃。
翠竹真如,黄花般若,心上种来心上开。
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
偷闲来此徘徊。
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算五陵豪客,百年荣贵,何如衲子,一钵生涯。
俯仰溪山,婆娑松桧,两腋清风茶一杯。
拿舟去,更扫尘东壁,聊记曾来。
【注释】
葛藤:指佛家的话头或禅理,引申指佛教经文。
万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空即是空: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
佛安在哉:佛法在哪里?
妙净:清净。
妙净海:清净如大海。
般若:智慧。
般若心:般若的智慧之心。
真如:真实如来之身。
黄花般若:黄花象征般若,即智慧。
菩提:觉悟的意思。
无树:不生起执着的心,没有执著。
明镜非台:如同明亮的镜子不是台座一样,比喻没有执着的觉悟状态。
偷闲:闲暇之时。
五陵豪客:五陵是长安附近五个陵墓所在地,豪客指有权势的人。
黄粱:指梦,喻富贵荣华。
婆娑:形容松柏等植物随风摇摆的样子。
拿舟去:指离去。
茶一杯:饮茶。
东壁:东边的墙壁,借指寺庙。
【赏析】
此词为《沁园春》组词中的第一首。全词以禅宗公案开篇,用“万法皆空,空即是空,佛安在哉”三句点出主题,指出一切法(一切事物)都是空寂无性的,空寂本身也是空寂的,佛不在任何地方。接着以妙净和妙净海两句,表明佛性常存于众生心中,而妙净又可用来指清净的海水,表示清净的心境能洗尽世俗的尘埃。接下来用翠竹和黄花两物象说明般若(智慧)之真,即真正的如来佛身,其心上种下般若智慧就能开花结果。“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两句,进一步阐释了般若智慧的修行方式。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参悟般若智慧,就能明白“菩提”并不是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而是一片光明的镜子,没有执着,没有障碍。这是对“教参”的深入理解。然后,用“偷闲”二字点出自己来游惠觉寺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最后一句“拿舟去,更扫尘东壁,聊记曾来”,则表明作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决定离开这里,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全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会,也表达了作者对内心宁静和解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