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桥矗矗两园间,湖水平时柳可攀。
车马等闲湖上去,游人常踏月中还。
注释:朱红色的桥矗立在两个园林之间,湖水平时柳树可攀。车马等闲地从湖上驶过,游人常常踏着月光返回。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西湖夜景图。首句写桥,朱红的桥横跨两园之间,与绿水相映成趣;次句写湖面,湖水平缓,可以荡桨游玩;第三句写游人,他们悠闲自在地从水中经过;末句写游人活动,他们在月光下归来。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朱桥矗矗两园间,湖水平时柳可攀。
车马等闲湖上去,游人常踏月中还。
注释:朱红色的桥矗立在两个园林之间,湖水平时柳树可攀。车马等闲地从湖上驶过,游人常常踏着月光返回。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西湖夜景图。首句写桥,朱红的桥横跨两园之间,与绿水相映成趣;次句写湖面,湖水平缓,可以荡桨游玩;第三句写游人,他们悠闲自在地从水中经过;末句写游人活动,他们在月光下归来。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诗句: 1. 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 译文:闲暇时去逍遥台游玩,看到南华先生的塑像是独自放在一张床上。 注释:逍遥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华先生,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里描绘的是庄子的塑像,象征着他的思想。 2. 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 译文:没有侍卫和香火,我对着塑像非常敬仰
【译文】 圣人的遗书,议者扁其口,妙斲的质地良在懮。 空留糟粕,难道可以品味?即使有踩踏的痕迹,也投到井里去。 何时一发鸡瓮覆,因而更焚驹项辕。 天光内照宇自泰,人益不累中无闷。 云谁嗣响可晤语,至理竟亦归无言。 【注释】 1. 暇日:闲暇的时间。逍遥台:即今河南登封市嵩岳寺内的“太室阙”前之观景台,相传为夏禹所造。南华:指《庄子•逍遥游》。塑像:《庄子》一书,传说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
陈和叔内翰得庄生观鱼图于濠梁出以相示且邀作诗以纪其事 注释:濠梁:水边。陈和叔内翰:陈师道字和叔。濠梁,即濠水之梁桥,在今河南省临漳县东南。庄周《庄子·秋水篇》有“庄周梦蝶”的故事,后用以比喻人生如梦,世事如幻。陈师道得到一幅庄子观鱼的图画,于是请他作一首诗来记叙这件事。 译文:陈和叔内翰得到庄子观鱼的图画并把它展示给我看,还邀请我写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 赏析:陈师道是宋代文学家
【注释】 1. 暇日:空闲的日子。逍遥台:古代帝王游乐的场所。南华塑像:指《庄子》中庄周的形象,庄周是道家代表人物,被塑造成一位悠闲自在的人物形象。独置一榻旁:独自坐在一张椅子上。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没有侍卫在旁边,也没有香火供拜,庄周的形象让人感到歆羡,于是抒发了一千多字的长诗。 2. 忆昔: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初读南华篇:第一次阅读《南华经》。闳辨如川源
赏析 首句:“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 注释:在闲暇的日子里,游览了逍遥台,看到了南方的华氏塑像独自放置在一个榻旁。 赏析: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闲暇时光中的一次游历经历,逍遥台是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诗人在这里看到了南方的华氏塑像。这种场景的设置,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性格。 二句:“无侍卫前无香火
这首诗是陈蒙城在南都绿蚁封初拆,西圃芳条换新碧时所作。以下是对各句的逐行释义和赏析: 1. 南都绿蚁封初拆,西圃芳条换新碧。 【注释】南都:指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绿蚁:指酒。封初拆:指打开封存的酒。西圃:指西园。芳条:指嫩枝。换新碧:指换上了新鲜的绿色。 【赏析】首句写酒开瓶的情景,暗示了春意盎然的氛围。次句描绘了西园中嫩枝的新色,与前一句相呼应。 2. 宾僚相遇惜馀春,樽俎留连因促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篇咏史诗。全诗共八句,每句四字,共三十二个字。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 这句描述作者在闲暇之余游览逍遥台,并观赏了南华寺的塑像,他对此非常向往,因此产生了怀念古人的情感,并写下了一首长达1400字的长诗。 - 出入于机泯无际,始卒若环焉可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注】 韩绛:北宋宰相。庆历三年(1043)登第,任殿中丞、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拜相;次年出为成都知府。“三”指韩绛三次担任地方长官。三人第:指三次任官。辅:辅佐。熙宁四辅中:指在熙宁年间四次入阁拜相。 【赏析】 赞颂了韩绛的功业。首句“三登庆历三人第”,说的是韩绛三次担任地方长官,三次任官。第二句“四入熙宁四辅中”,说的是韩绛四次入阁拜相。两句一气呵成,语势跌宕起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中表达了朱郎中在寿昌通判河中府时的心情和感慨,同时也赞美了郑人复君母的精神。 诗句: 1. 邶诗咏凯风,以成孝子志。(邶风) - 邶风:《诗经》的一部分,通常被理解为表达悲伤情感的诗歌。 - “咏咏凯风”:形容诗歌歌颂的是温和的春风。 - “以成孝子志”:通过诗歌表达了孝顺子女的决心。 2. 郑人复君母,传称能锡类。(郑人) - 郑人:指郑国的人
让我们来看第一句:“岩居得幽胜,俗累无忧伤。” “岩居”指的是居住在高山之中的住所。这里的“幽胜”表示这种居住环境非常安静、幽静,而且有独特的优势。而“俗累无忧伤”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以及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第二句:“占彼凤山腋,建兹法云堂。” “占彼凤山腋”中的“占”字意味着占据或占有,“凤山腋”指的是凤凰山的旁边或山峡之中
【注释】 宋中:指北宋时期。都官:即“尚书”,古代高级官职。挽辞:挽歌辞,为死者写的悼念之词。二首:两首。 其一:第一首。儒雅名子(儿子):指王旦。儒雅:儒家学者的风度和学识。名子:有名的儿子。风流粉署贤:指王旦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有才学、有风度、很贤德。 精神清比鉴:精神清明如明镜。清,清明。比喻贤者的精神高洁,没有污点。 论议(liú yì)直如弦:指王旦为人正直,说话像弹琴时弦音那样清晰响亮
注释: 侍读给事王公挽辞三首 其二: 被尊宠的禁序刚刚颁布,您雍容地侍奉在紫宸。 突然惊扰了往日的梦境,失去了您的老成。 史稿留天阁,铭旌去国闉。 龙门宾友散,挥涕想遗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侍读给事王公送挽辞,表达了对王公逝去的悲痛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首句“禁序方尊宠”,描绘了王公受到尊贵的待遇,地位崇高。颔联“忽惊畴昔梦
王公,儒林的楷模 苏颂,字明允,哲宗元祐初年,他除吏部尚书兼侍读。在那个时期,他的职务不仅是一个高级官职,更是一个学术与法律的守护者。他致力于研究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显示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当代儒林老”,这一句揭示了苏颂在那个时代的崇高地位和深厚的学识。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学问,无论是在官场还是生活中,他都保持着学者的姿态。他的学问精深,不仅在律法方面有所建树
【注释】 和:这里指作诗来酬答。梁签判颖州西湖十三题 其十三 女郎台:女郎台是颍州西湖的名胜古迹,相传是春秋时吴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后人在此筑台,名为“女郎台”。 孤映拂晴霓:孤影高耸在天空中,如同彩虹一样美丽。 曾:曾经。 诸侯:春秋时,各诸侯国都有一定的领地和权力。 一郡人夸:全城的人都夸赞。 最高处: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会春期:每年春天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活动。 赏析:
注释:康王观里,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地,这里指代庐山。董奉家边,指的是庐山附近,董奉曾在这里种下杏树。双屩一筇行到处,意思是说,你带着一双木屐和一根竹杖,走遍了山间的每一个角落。岩室养神丹,意思是说,在深山的岩洞中寻找养身长寿的药物。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风光画卷。诗人以康王观里的神秘色彩开篇,引出庐山这一主题。接着,诗人描绘了董奉家的杏坛,以及庐山附近的美景。最后
【注释】 再迁:两次升迁。蝉冕官:古代官员的冠冕,这里指高官。龙旂:天子之旗,这里指朝廷。天魔:佛经所说,天上的魔王。归降:投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升官后写的自慰诗。诗人以“富贵两忘”为由,抒发了自己对名利淡薄、超然物外的情怀。首句写自己两次升迁。次句说早上升迁了皇帝的旌旗,这是对自己政治地位的提升。第三句写自己虽然得到了富贵,但心如止水,不为所动。第四句写自己即使面对天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