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名公子,风流粉署贤。
精神清比鉴,论议直如弦。
朝已期登俊,天胡不畀年。
永怀三友益,一恸寝门前。

【注释】

宋中:指北宋时期。都官:即“尚书”,古代高级官职。挽辞:挽歌辞,为死者写的悼念之词。二首:两首。

其一:第一首。儒雅名子(儿子):指王旦。儒雅:儒家学者的风度和学识。名子:有名的儿子。风流粉署贤:指王旦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有才学、有风度、很贤德。

精神清比鉴:精神清明如明镜。清,清明。比喻贤者的精神高洁,没有污点。

论议(liú yì)直如弦:指王旦为人正直,说话像弹琴时弦音那样清晰响亮。

天胡不畀(bì)年:天怎么不给我王旦机会呢?胡:何,为什么;畀(bì):给予,赐予。

永怀三友益:永远怀念三位朋友的好处。三友:此处指李沆、王旦、张齐贤。

一恸(tòng)寝门前:因悲痛而哭晕倒,死在了家门口。一:副词。表示次数,一次。

【赏析】

这首诗是王旦去世后的挽辞。王旦,字夷甫,真定无极人,宋初名臣,曾任集贤殿大学士、参知政事等职。他为政清廉,敢于直言进谏,深得皇帝信任。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王旦以太子太保致仕(退休)还乡。第二年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二岁。他的一生,是为官清正,勤勉尽责,刚正不阿,关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堪称一代名臣。因此,王旦去世后,朝中官员无不为之痛惜,纷纷为他写挽诗以表达哀悼之情。王旦的好友李沆、张齐贤、王钦若等人也写了挽诗以示哀悼,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宋中道都官挽辞》中的这一篇。

此诗为王旦的挽辞。挽辞,即悼词,是亲友死后所写,用以寄托哀思或勉励后人的言辞。挽辞多采用韵文形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追忆与缅怀,以及对其品行的颂扬。王旦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他在政治生涯中一直坚持廉洁奉公,勤恳尽责,为官清正。他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牺牲,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他晚年时,却因病去世。因此,亲朋好友们纷纷为他写下挽词,以示哀悼并寄托哀思。王旦的挽词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全篇共五句话,可分为四层意思。第一层“儒雅名公子”四句,赞颂王旦的人品与才华。“儒雅”二字概括了王旦的品性特点,即具有儒家学者的风度和学识;“名子”则指的是王旦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的表现。这两句表达了对他人品和才华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他的儒雅与贤德。接着,“风流粉署贤”一句进一步赞美了他的才华。这里的“风流”,可以理解为潇洒自如、不拘泥于世俗礼节的品质;“粉署”则是指翰林院,是古代最高学府之一,这里代指王旦的工作职位;“贤”则表明他在工作上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一句“精神清比鉴”更是直接赞美了他清高的人格魅力。这里的“精神”可以理解为思想品质或者精神状态;“清”则是指纯洁无瑕;“比鉴”则是以镜子为喻,表示可以作为借鉴的对象。这一层的结尾句“论议直如弦”也强调了他直率公正的性格特征。

第二层“朝已期登俊”六句,抒发了对王旦不幸去世的惋惜之情。“朝已”指的是朝廷已经,暗示着王旦已经去世;“期”则是期望的意思;“登俊”则是指取得卓越成就或者晋升高位;“胡不畀年”则是感叹上天为何不给自己机会,使得自己能够继续为国家效力。这一层表达了作者对王旦去世的痛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上天不眷顾自己的无奈与悲伤。

第三层“永怀三友益”四句,表达了对王旦三位朋友的感激之情。“永怀三友益”四句的意思是,王旦虽然去世了,但我们应该永远怀念他三位好朋友的好处,并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和智慧。这里的“三友”指的是李沆、张齐贤和王钦若,他们是王旦生前的好友和同事。通过这一层的描述,表达了对王旦三位朋友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第四层“一恸寝门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旦去世的悲痛之情。“一恸”是指极度悲痛的样子;“寝门”则是指王旦去世后停放遗体的地方;“前庭”则是指丧礼现场。这一层描述了作者在得知王旦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的情景。作者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之情,以至于昏厥在王旦家门口,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悼念方式。这一层表达了作者对王旦去世的深深悲痛和不舍之情。

整首诗通过赞美王旦的人品和才华、抒发对王旦不幸去世的惋惜之情、表达对王旦三位好友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王旦去世的悲痛之情这四个层次来展开叙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王旦这位伟大人物的深情厚谊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王旦生平事迹的回顾和赞美,也传递出了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价值的认同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