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儒林老,谁知蕴学精。
典章推练达,经术号通明。
簪橐何时去,堂坊一旦成。
汉庭伤贾傅,仕不至公卿。

王公,儒林的楷模

苏颂,字明允,哲宗元祐初年,他除吏部尚书兼侍读。在那个时期,他的职务不仅是一个高级官职,更是一个学术与法律的守护者。他致力于研究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显示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当代儒林老”,这一句揭示了苏颂在那个时代的崇高地位和深厚的学识。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学问,无论是在官场还是生活中,他都保持着学者的姿态。他的学问精深,不仅在律法方面有所建树,在经术方面也达到了通明的境界。这种学识的积累使他成为了一位博学的儒者。

“典章推练达”表明了苏颂对于国家典章制度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掌握。他能够将复杂的典章制度梳理清楚,使它们变得易于理解并被广泛接受。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上,也体现了他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经术号通明”则反映了他在经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精通各种经典,能够准确地解读和应用,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尽管苏颂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他却无法像贾傅一样,最终达到公卿的地位。这个结局让人感到惋惜,但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局限性和不公正。

“簪橐何时去,堂坊一旦成。”这句诗表达了苏颂对未来的期望和感慨。他知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会被传承下去,但同时也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完全实现理想的社会。这种情感在他给朋友的挽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汉庭伤贾傅”,这句诗则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贾谊。贾谊曾经是汉朝的重要官员,但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反而遭受了排挤和打击。这与苏颂的处境有些相似,他们都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理想,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仕不至公卿”则是苏颂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虽然在官场有一定的地位,但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公卿。这种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他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来改变社会,为百姓谋福利。

《侍读给事王公挽辞三首·其一》这首诗不仅是对苏颂一生的总结,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困境的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担当和勇气,以及对于社会的深深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