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经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称功德难思议,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咒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罐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咒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经文,名为《大悲观音栴檀像》。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释义:

  1. 我曾在经典中遇到密言,能消除三障之名,消伏三障。
  2. 佛称功德难以思议,因此我常持不敢忘。
  3.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4.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咒形。
  5.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6.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7.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罐及杨枝。
  8.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9.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10.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11.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12.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13. 三宝神咒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14.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15.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16.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17.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18.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19.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译文:
我曾在经典中遇到密言,能消除三障之名,消除三障。
佛称功德难以思议,因此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咒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罐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咒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经典的一段文字,讲述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其功德。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视为大悲的化身,能够消除众生的痛苦。这首诗通过对观世音菩萨形象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仰和崇拜之情。

诗中的“大悲观音栴檀像”指的是观世音菩萨的雕像或形象。观世音菩萨的形象通常是金色的,头戴吉祥物,手持净瓶,象征着慈悲和智慧。诗中通过描述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诗中的“十六愿”是指观世音菩萨修行时所做的十六种心愿。这些心愿涵盖了对众生的关爱、对佛法的传承、对国家的保护等多个方面。诗中通过列举这些心愿,表达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观世音菩萨形象的描述和心愿的列举,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仰和崇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中关于慈悲、智慧和修行的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