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苦瓜,香甘李。去苦就甘,自通至理。灭无明、混俗和光,且闲施俗礼。
访长安,经槐里。心归物外,气收补里。要无中、养就婴儿,饮天然玄醴。

【注释】

蒂:花蒂。苦瓜:指佛教中的佛家之物,即佛性、佛心。李:指道家之物,即道心。去苦就甘:指佛教的出世法门,从烦恼中悟出佛法,从苦难中觉悟人生的道理。自通至理:指佛家的道理,通过实践而得到领悟和理解。灭无明:灭除无明之苦。混俗和光:混同于尘俗之中,与世俗同化。且闲施俗礼:暂且不拘泥于礼法。访长安:到长安去。经:经过。槐里:地名。在长安东面。心归物外:心回归到自然界中,与万物融为一体。气收补里:收敛心神,保养身体。要无中:追求虚无的境界。养就婴儿:养育婴儿般纯净无垢的心灵。饮天然玄醴:饮用天地自然生成的甘露。玄醴:天底下最纯的酒,喻为甘露。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庐山时所作。庐山以瀑布著称,诗人登临庐山,目睹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诗中“香甘李”、“灭无明”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体验。诗人认为,只要去掉烦恼,就能够达到佛家所说的“自通至理”,进而悟出世间的道理。诗人在庐山游览时,还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他看到了道教的神仙修炼方法,体会到了道教追求虚无境界的精神。最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追求心灵纯净,远离尘世纷扰的人生态度。

全诗意境宏大深远,语言简练明快,充满了禅宗思想的色彩。诗中多次提到“香”、“甘”、“无明”,这些词汇都与佛教教义有关,表明诗人在游览庐山时,受到了佛教思想和道教修炼观念的影响。同时,诗中的“香李”、“无中”、“婴儿”等词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和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