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杀鸣犊,孔子不渡河。
河之水洋洋,临流一长歌。
岂无舟与楫,所惧蛟与鼍。
蛟鼍任险怪,不度如我何。
黄鹄一远举,奚忧婴网罗。

【注释】

  1. 晋人杀鸣犊:《左传》中记载:晋文公攻打原国,杀死了牛,用牛的血涂到牛角上。晋国的大臣祁奚请求将这头牛献祭,晋文公不答应他的要求,说:“这是你亲族的罪过。”于是祁奚只好把牛献给了朝廷。后来晋国发生内乱,祁奚出使郑国,回国后向晋文公辞官。晋文公问:“您有什么要求?”祁奚回答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是请求让我辞官而已。”
  2. 孔子不渡河:《论语·宪问》记载: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说:“卫国有人杀了一头牛,用它的血涂在牛角上,然后把它沉在水中,说是可以避邪。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孔子回答说:“赐啊!哪有这样做的呢?如果杀了牛,就用牛的血涂抹在牛角上,那还叫什么‘牛’呢?如果杀了人,就用他的血涂抹在牛角上,那还叫什么‘人’呢?这样,还有什么牛和人之分呢?”这就是“杀牛衅羊”的故事。
  3. 河之水洋洋:洋洋,广大的样子。意思是河水浩荡,流得很远。
  4. 临:面对,靠近。流:指河水。
  5. 一长歌:即“长歌一曲”,长歌是指唱着歌曲。
  6. 蛟鼍(zhuō):水中的鳄鱼、鳖一类的水怪。鼍为扬雄所作赋名。扬雄《太玄·文》:“鼍何负于龙也?而陵犯之。”又作《太玄·武》:“龙何负于蛇也?而为蛟与鼍所贼。”《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南海之内有兽焉,其状如马,名曰蛮荒”。
  7. 任险怪:意谓无所畏惧。
  8. 度:通过。《诗经·小雅·四月》:“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9. 黄鹄:大雁。
  10. 婴网罗:被罗网捕捉。
    【赏析】
    此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借咏《楚辞·渔父》中的“乘船渡江,遇见一头老牛挡住去路,就砍掉老牛角上的鲜血涂抹在船上,以驱除恶鬼。”来说明自己对当权者的不满,并抒发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全诗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第一首四句写诗人看到杀牛的血腥场面,想到杀牛的人,心中愤懑不平,但又想不出什么办法对付这种可怕的事。最后一句“岂无舟楫,所惧蛟鼍”是反语,表明自己的心志高洁,决不会因为这种凶残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原则,更不会因此丧失自己的人格。
    第二首五句写黄河滔滔流水,诗人面对滚滚波涛,感慨万分。他想到:即使有船只和桨橹,可还有蛟鼍在河中横行霸道,使人害怕不已呀!这里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忧虑。“所惧”“不度”都是反语,表示自己并不惧怕蛟鼍,更不会因此而畏缩或动摇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第三首七句写诗人看到一只大雁振翅高飞,从远方飞来,诗人想到:这只大雁不怕风浪的威胁,它要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那么自己呢!难道还会被网罗缠住吗?这里诗人又一次使用反语,表现了诗人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但诗人的爱国热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