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涨溪流,江南四月秋。
市无粮得粜,田有麦难收。
官况全然冷,民饥绝可忧。
沙鸥应笑我,何日放归舟。
宿雨涨溪流,江南四月秋。
市无粮得粜,田有麦难收。
官况全然冷,民饥绝可忧。
沙鸥应笑我,何日放归舟。
译文:
宿雨涨满了小溪,江南的四月已是秋天。
市场上没有粮食可以卖掉,田野里小麦难以收割。
官员们全都显得非常冷漠,百姓们的饥饿情况实在是令人担忧。
沙鸥应该嘲笑我的无能为力,不知何时能够放下归家的船只。
赏析:
《潦雨排闷二首》是一首描绘南宋时期社会状况的诗篇。仇远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在特定季节里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诗中的“宿雨”、“葵花倾斜”、“麦田腐烂”等意象,都富有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首句“宿雨涨溪流”,以宿雨为引子,展现了江南地区的湿润气候和春末夏初的景象。雨水使得小溪水位上升,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略显萧瑟的画面。这里的“宿雨”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压抑和期待。
接下来的诗句“江南四月秋”,则转换了季节和景象,将读者的视角从自然界带入到社会生活中。这里用“江南四月”来指代春季末期到夏季初期的时间,而“秋”则暗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诗中提到“市无粮得粜”,反映了当时市场上粮食短缺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同时,“田有麦难收”则指出农民因缺乏足够的粮食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农民生活的艰辛。
诗的后半部分“官况全然冷,民饥绝可忧”,直接点明了官民两难的境地。面对国家的危机,官员们却显得冷漠无情,而普通民众则是饥寒交迫,生活困苦。这种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矛盾。最后一句“沙鸥应笑我,何日放归舟”,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哀愁。沙鸥作为自由的象征,在这里反讽地嘲笑了诗人的无力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与渴望。
《潦雨排闷二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状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仇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成功地将个人的忧愁转化为对时代的批判,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宋代诗词中的佳作,也是值得后人深思的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