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夭矫界双湖,野径沿流到佛庐。
石塔残灯犹闪烁,相家乔木已萧疏。
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
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
诗句释义与赏析:
- 真如寺 - 描述一个名为“真如寺”的地点,可能是一个佛教圣地。
- 一桥夭矫界双湖 - 一座桥梁横跨两个湖泊,桥形弯曲优美。
- 野径沿流到佛庐 - 一条小路沿着两条河流延伸至寺庙。
- 石塔残灯犹闪烁 - 描述一座废弃的石头塔中,仍然有灯光闪烁,可能表示曾经有人居住或活动过。
- 相家乔木已萧疏 - 相家(可能是姓氏)家的树木已经变得稀疏和枯萎。
- 苔封古井晴逾滑 - 一块苔藓覆盖的古井在晴天更加滑腻。
- 骨冷荒山草不除 - 形容一个荒凉的山丘上,连草都不再生长,暗示环境恶劣。
- 长水法师痴□甚 - 一位名叫长水的和尚对某事非常痴迷。
- □根人定欲何如 - “□”应为“何”,意指问号,表明人们对于某种情形感到困惑或难以理解。
译文:
一座弯曲美丽的桥横越两个湖泊,
小路沿着两条河流延伸到寺庙。
废弃石头塔中仍有残灯闪烁,
相家的大树已变得稀疏枯萎。
苔藓覆盖的古井在阳光下更滑腻,
荒凉的山丘上连草也难生存。
长水和尚对此痴迷不已,
人们对于这种情况感到茫然不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荒凉的佛教圣地。通过对比自然的美与人造物的衰败,诗人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人心易变的感慨。诗中的自然景物如桥梁、湖泊、树林和古井等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时间和变化无常的感受。同时,通过提及“长水法师”及其对某事的痴迷,诗人可能在表达一种执着追求或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最后两句则以提问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加了诗歌的哲思深度。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