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灵明本寂然。随通随感,应赴诸缘。头头认得这些儿,动也方圆。静也方圆。
日用无私不着边。清虚消息,此法堪传。指人顿悟入无为,行也忘言。坐也忘言。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这是一道诗歌鉴赏类题目,考生需要通读全诗并理解诗意,然后分析其运用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诗是一首咏怀诗,作者借柳先生以言己志,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崇尚清虚的人生态度。
【答案】
(1)“一剪梅”为词牌名,又名《万叶》、《醉花阴》、《秋蕊香》等。《述怀赠柳先生》是一首词,故题“一剪梅”。
(2)“一点灵明”两句,写自己悟到的道法。“一点灵明”,指人的本性;“寂然”,指本性本自寂寥无物。这里表明,人要随缘应世,随通就感,因感而发,因发而动,因动而化,因化而修,这就是随缘应世的过程。“头头认得这些儿,动也方圆”,“头头认得”,谓处处皆有。此言人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与本性有关,有则动,无则止。“动也方圆”,方圆即圆滑、机变之意。此言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圆通机变、随俗应酬,才能达到与天同德的境界,否则就会受到天谴。
(3)“日用无私”两句,写自己对清虚的体悟。“日用无私”意谓在世俗生活中,应无所偏私,不图名利,不拘小节。“不着边”意谓不为外物所累,不为俗事所扰,不拘于形迹。“清虚消息”指清虚无为之道可随时变化而传之。“指人顿悟入无为”意为指点他人顿悟无为之道,即可进入无为境界。“行也忘言”意为行走时忘却言语。这两句意谓:日用之间无我无私,不拘形迹,随缘度世。“清虚消息,此法堪传”意为清虚无为之道随时变化而传之,人人皆可领悟。
(4)“指人顿悟入无为”两句,写自己对清虚无为的追求。“指人顿悟入无为”即指点他人顿悟无为之道,就可进入无为境界。“行也忘言”指行走时忘却言语,意谓清虚无为之道随时变化而传之,人人皆可领悟。这两句意谓指点他人顿悟无为之道,即可进入无为境界。“坐也忘言”意为坐着时也可忘掉言语。这两句意谓无论行走或静坐都可忘却言辞。
赏析:
《一剪梅·述怀赠柳先生》是一首咏怀词。词中表达了词人随缘应世的人生态度和清虚无为的处世哲学。
上片首两句写自己的悟道经历。词中所说的“灵明”“寂然”,指的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心性”。所谓“随通随感,应赴诸缘”,“通”是指人的本性随缘应世,“感”是指随缘应世后产生的种种感受。由此可知,词人认为随缘应世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动也方圆”是指随缘应世的人应该随俗应酬,圆通机变,不可拘泥一端。这两句意谓随缘应世是人之常情,随缘应世者必须随俗应酬,圆通机变,不可拘泥一端,否则就会受到天谴。
下片三、四句写自己的清虚体悟。“清虚消息”指清虚无为之道随时变化而传之。“指人顿悟入无为”即指点他人顿悟无为之道,就可进入无为境界。“行也忘言”意为行走时忘却言语。这两句意谓指点他人顿悟无为之道,即可进入无为境界。“坐也忘言”意为坐着时也可忘掉言语。这两句意思是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可忘却言辞,即清虚无为之道随时变化而传之,人人皆可领悟。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的悟道过程及其对人生的态度来抒发词人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词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崇尚清虚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