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竹作连筒,流泉一脉通。
势虽由上下,用不限西东。
远借居人便,常资沛泽功。
伊谁凭好手,扶起卧龙公。
【注释】
1.水筒:一种古代的贮水器具。
2.刳竹作连筒:用竹子刳空做成长筒形,中间连通。
3.流泉一脉通:流水从上到下一直流到下面。
4.势虽由上下;水流虽然有高低之分,但可以互相沟通。
5.用不限西东:用途不限于西边东边。
6.远借居人便:远地的人们方便使用。
7.常资沛泽功:常常借助大水来灌溉田地。
8.伊谁凭好手:是谁凭借巧手。
9.扶起卧龙公:帮助了刘备(卧龙,指诸葛亮)。
【赏析】
《水筒》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水桶为对象,赞美它“能通”的特点,表达了对它的赞赏之情。全诗四句八言,语言简练,意境清新,构思巧妙,富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首句“刳竹作连筒”,交代了制作材料及形状,“刳”指削空的意思,“竹”指竹子,“作连筒”即做成了圆筒形状。这一句写水桶的外形特征,为下文的赞颂作了铺垫。
颔联“流泉一脉通”,承上启下,既与前句相照应,又引出下两句的议论。这里说的是水筒的水流通畅,可以上下相通。诗人运用“流泉一脉通”这一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水筒的构造特点,并借此赞扬水筒的实用价值和巧妙结构。
颈联“远借居人便,常资沛泽功”,进一步说明水筒的功用。“便”,好处。“沛泽”,大泽。这句说水筒的用处很多,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很多:远处的人使用方便,常常靠它来灌溉农田。
尾联“伊谁凭好手,扶起卧龙公”,点明水筒的作用,并借古人故事赞扬水筒。“好手”,指巧手。“卧龙公”,指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是谁凭借巧手发明了这个水筒呢?当然是诸葛亮了。
这首诗通过对水筒的描写,歌颂了它的实用价值和巧妙结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巧夺天工、造福人类的美好祝愿,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