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蓬头,蓑衣箬笠,随处安然。守无角牛儿,不离左右。同行同住,同坐同眠。常在家山,匀调水草,拗性之时着一鞭。牧回处,看辽天鼻孔,软索低牵。
闲来渴饮灵泉。把短笛横吹下岭前。喜牛儿安静,清风凉彻,放开心地,万事由天。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花满前村水满川。真消息,有世人问我,起手擎拳。
【注释】
- 沁园春:词牌名。
- 牧:放牧,泛指农村生活。
- 赤脚蓬头,蓑衣箬笠:形容乡村生活的朴实。
- 守无角牛儿:守着一群不角的牛儿。
- 不离左右:指与牛羊相伴,形影不离。
- 随处安然:在任何地方都安适。
- 常在家山,匀调水草:常在家里的山里,调整水草。
- 拗性之时:指性情固执的时候。
- 牧回处:放牧归来的地方。
- 看辽天鼻孔:看天空中云彩的形状像鼻子。
- 软索低牵:像用柔软的绳索轻轻地牵引。
- 短笛横吹:用短笛横吹,即吹奏。
- 喜牛儿安静:高兴牛儿安静。
- 清风凉彻:清风吹得凉爽透彻。
- 放开心地:把心胸打开。
- 彼此相忘:彼此忘记了对方。
- 形神俱妙:形容人的神态和精神都很美妙。
- 花满前村水满川:形容风景美丽,鲜花遍布村前,流水潺潺,满川都是花。
- 真消息:真正的消息。
- 有世人问我:有人问我这件事。
- 起手擎拳:举起手表示恭敬,拱手作揖。
【译文】
赤脚穿蓬头,披蓑衣戴箬笠,随处都能安然自乐。守着那群不角的牛儿,从不离开我左右。我们一起走,一起住,一起坐在牛背上,睡在草上。常在家山,均匀调节水草,倔强的时候也只轻拍一下鞭子。放牧回来时,看那辽阔的天空,云朵像鼻子一样弯曲。闲来渴饮灵泉,把短笛横吹下岭前。喜见牛儿安静,清风凉透心田,心情愉悦,一切都任凭自然发展。彼此忘却了彼此,神态精神都十分美妙,鲜花满前村,流水满川流。真的消息,有人问我这件事,我举起手,拱手作揖。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牧童放牧的生活情趣。全词描绘出一幅牧童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赤脚蓬头,蓑衣箬笠”,描绘出牧童朴素自然的外貌特征。接着描述牧童与牛羊相处的情景,“守无角牛儿,不离左右”,表现了牧童对牛儿的依恋之情。此外,还描绘了牧童放牧的场景,如“同行同住”,“常在家山”,以及“拗性之时”,都展现了牧童与牛羊之间融洽相处、相互关爱的关系。
“闲来渴饮灵泉”,进一步描绘了牧童在放牧之余的悠闲生活。牧童喜欢喝山上的泉水,用短笛横吹,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这里既体现了牧童对自然的热爱,又展示了牧童独特的生活情趣。
词人以“喜牛儿安静”作为过渡,描绘了牧童与牛儿相处的宁静场景。这里的“喜”字,表现了牧童对牛儿的疼爱之情。同时,“清风凉彻”一句,也展现了牧童与牛儿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相互陪伴,共享快乐时光。
最后两句“彼此相忘,形神俱妙”,总结了全文的主题。牧童与牛儿之间已经达到了一种默契的境界,彼此忘却对方的存在,而他们的神态精神都十分美妙。这既是对他们和谐相处的一种赞美,也是对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体现。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的语言,展示了牧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趣。它让人们感受到田园牧歌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