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丝萧散忙蚕月,笑靥匀停喜麦秋。
落照已斜犹曝茧,故人未渡莫横舟。
屋攲云影长年见,枕压溪声半夜流。
料得此生无好梦,却胜终日有闲愁。
所见
介绍
。
《所见》是清代诗人王夫之的诗作,全诗如下:
所见
山色空濛水渺茫,
野花芳草绿茫茫。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生活图景。清晨,雾气缭绕在青山之上,江面波光粼粼,远处的花草树木显得格外鲜嫩碧绿。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回家,在春风中追逐着风筝,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春天乡村生活的生动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王夫之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春日里最真实、最有生命力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相关推荐
诗句释义: 1. 鬓丝萧散忙蚕月,笑靥匀停喜麦秋。 - 描述了一个女性,在繁忙的春末季节里,她的头发因为长时间的劳作而显得有些凌乱,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麦秋"可能指的是小麦收割后的秋季。 2. 落照已斜犹曝茧,故人未渡莫横舟。 - 这里的“落照”指夕阳西下的景象,而“曝茧”可能是比喻工作完成后的休息状态。“故人”指的是过去的友人或恋人,而“莫横舟”则是劝告不要随意让船横在水道上
注释:只见她眉目如画,沉醉在华丽的绣罗丛中,她的心事又有谁能知道呢?我不惜重金来装饰她的容颜,更没有怨言抱怨春风。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春日》诗中的第二首。此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注释】 两肘横奋何翩翩:形容诗人挥动双手,两肘张开,像翩翩起舞的样子。 中欲高举外则然:中间想高举,但外面却下垂。 胸次开阛阓:心胸开阔如同市场一样。 一谈名利如火然:一旦谈起功名利禄,就像烈火燃烧一样。 君知古人着意处,君且少听休弹冠:您知道那些古人用心的地方,您就不要再谈论功名利禄了,不要举起帽子。 人生百年如逝川:人生短短百年,就像逝水一般迅速流逝。 那用如此争后先:何必去争谁先谁后呢?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翻译与鉴赏。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格式要求”的提示,即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注释进行翻译。注意要符合古诗的表达习惯,同时要注意对关键词的解释,如“阙里”、“东流”。“所见”是《客从岷山来》的标题。
注释: 所见:我所见到的。 倾欹石片插涟漪,上有萧萧杨柳枝。 倾:倾斜。 欹(qī):斜靠。 石片:指水边的石头。 涟漪:水中波纹。 萧萧:柳叶沙沙作响的声音。 上:在……之上。 有:长满。 萧萧:风声。 杨柳枝:柳树的枝条。 藻荇:水中植物,这里指水中的荷叶和水草。 半浮:半沉在水中。 苔:苔藓。 浣纱人:洗衣服的人。 去:离开。 译文: 倾斜的石头片插在波纹里,上面长满了萧萧的杨柳枝。
诗句:纶竿老子绿蓑衣,细雨斜风一钓矶。 译文:我穿着绿色的蓑衣,戴着老渔翁的纶竿,在风雨中独自垂钓于矶石之上。 注释:纶:一种钓鱼线;老子:指老者;蓑衣:用棕或草等编织成的雨衣;细雨斜风:形容天气恶劣;矶:水中突出的岩石。 赏析:诗人以“纶竿老子”和“绿蓑衣”形象描绘了一位老渔翁的形象,展现了他的坚韧和执着。诗中的“细雨斜风”则渲染出一幅风雨交加、环境恶劣的画面,为全诗增添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诗句释义】 1. 何时结屋亦云根:何时在何处建造房屋,也像树木的根部扎根一样。 2. 隔水人家可辋川:隔着水面的人家,就像辋川的风景一样。 3. 万仞云山凝晓碧:万丈高的山峰被云雾环绕着,清晨时显得格外翠绿。 4. 一弓风日弄秋妍:风吹日晒下,万物呈现出秋天的美丽色彩。 5. 虚名岂用传身后:名声是虚的,不用传扬到自己死后。 6. 侠气犹能累眼看:侠义之气还能影响人的眼光。 7.
【注释】: 1. 两蛾眉:指两个女子。 2. 鼙婆:古乐的一种。 3. 乳茶:一种饮料,以牛奶和茶叶为原料制成。 4. 燕支:即胭脂,古代妇女化妆品的一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女性美貌的诗篇。首句"马上两蛾眉",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两位女子美丽的眉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她们的美丽。第二句中的"鼙婆弄不迟",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了乐器琵琶声动人心魄,使人无法抗拒
注释: 不将■鬌学中华,亦有胭脂似汉家。 一自明妃天上落,春光留得在龙沙。 译文: 我不模仿中原的发髻妆饰,也有美丽的胭脂如同汉朝的女子。自从王昭君从天而降之后,她的美貌留在了大漠之边。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兼咏物诗。首句“不将■鬌学中华”,意谓我不愿效法中原的发髻妆饰,而是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第二句“亦有胭脂似汉家”,意谓我也有着像汉朝女子一样的美貌,只是没有使用汉人传统的胭脂而已。 第三四句
【注释】 1. 多饮:指多次饮酒。酡酥:红润的酒面。玉貌:形容女子美貌如玉。 2. 盘头大脚:指走路时头仰脚蹬,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动作。 3. 生憎:生来就讨厌。走马穿花:骑马奔驰,像穿花一样。 4. 更打鸳鸯一弹弓:在射箭比赛中,用弹弓射击鸳鸯,表示技艺高超。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醉酒后的女子,她的美丽和活泼让人无法抗拒,但又让人感到厌恶。她的走路方式、动作和表情都充满了生气
注释: - 所见:诗人所见。 - 流色滩声得雨添:水流的声音和色彩在雨水中变得更加丰富,增添了美感。 - 石肩山足竞洄漩:石头的肩部和山的底部相互竞争,形成了漩涡般的美景。 - 千峰啼鸟从缥缈:无数的山峰上有鸟儿鸣叫,声音缥缈不定。 - 两岸丛花自反偏:两岸的花卉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反着光。 - 幽事递来勾意往:这些幽静的事情吸引了我的心思,让我产生了遐想。 - 扁舟迟搒缩波前:我的小船缓缓行进
襄河西溃水连天,禾黍翻成鱼鳖渊。 鬻却儿童修网罟,移家江口就渔船。 注释: 襄河:古水名,今为襄河,在湖北襄阳。 鬻:卖,这里指卖掉房屋,迁居他乡。 移家:迁移家园。 江口:江边。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农民迁徙的诗。诗人目睹襄河一带洪水泛滥,庄稼变成鱼鳖,不得不卖掉房屋,迁居到长江边的渔村里去。首句写洪水的壮观。第二句是说庄稼都被淹没,无法耕种。第三句写人们为了躲避洪水,只得把房屋卖掉,迁往江边
在贾客牵船入郢遥的翻译为:商人驾驶着船只驶向远方,沿着泥泞的道路前进,千里迢迢。 一、诗句原文及译文 1. 诗句原文 贾客牵船入郢遥,泥行千里水齐腰。 2. 诗句翻译 商人驾驶着船只驶向远方,沿着泥泞的道路前进,千里迢迢。 3. 注释 - 贾客:指商旅之人。 - 郢遥:郢地遥远。 - 泥行:泥泞的道路。 - 水齐腰:河水与人的腰一样高。 二、赏析 1. 诗句意境 贾客牵船入郢遥
【注释】 1.鬼薪白粲:指刑吏,鬼薪是古代对狱卒的一种称呼。白粲即白粲,一种刑罚。2.刀笔铦锋:锋利的刀具和笔锋。铦意为尖锐。3.郑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4.诛邓析:邓析是战国时郑人,曾以“子产不仁”为名而犯法,后被处死。5.孙侨:春秋时鲁国人,与孔子同时代。6.黑白讵能分:意思是说,即使是黑白不分、颠倒黑白的事情,也不能分辨是非曲直。7.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狱中所作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谁以无涯混有涯”: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宇宙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无涯"通常用来形容广阔、无边无际,而"有涯"则指有限的范围或时间。将两者并置,诗人似乎在思考如何在这广阔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存在感或者找到归属感。 2. “百年吾道大方家”:这里“大道”可能指的是某种生活哲学或道德准则,而“大方家”则可能是指那些掌握了这种原则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智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需结合全诗内容和重点词句理解作答。 “牧童骑黄牛”:诗人在山野中看到一位放牛的小孩骑着一头黄色的牛,在树林里游玩。“振”字写出了牧童歌声嘹亮、悠扬,使树叶摇曳的声音也显得特别悦耳动听。“意欲捕鸣蝉”,意思是说这个牧童想捕捉树上的一只知了。“意欲”是“打算,想要的意思”;“捕鸣蝉”,指用网去捕捉树上的蝉。“忽然”,表示事情发生得快,出人意料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垦遍山田不剩林,馀粮栖亩幸逢霖。 - 诗句释义:耕种了整个山野的田地,最后只留下一片树林。庆幸的是,丰收的粮食足以覆盖每一亩地。 - 译文:经过辛勤的耕作,终于收获满满,只剩下稀疏的树林。幸运的是,丰收的果实可以覆盖每一寸土地。 - 注释:“垦遍”表示耕种了全部的土地;“山田”指广阔的山林地带;“馀粮”指收获的庄稼足够覆盖田地;“栖亩”意味着每块地都得到了充足的食物。
注释: 1. 所见丰歉虽不齐,圣有名言是我师。 - 所见(观察):指我观察到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 - 丰歉(产量):丰收和歉收。 - 虽不齐: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存在。 - 圣言(圣人的话):指古代先贤们的言论和教诲。 - 我师:我的老师。 2. 罪疑惟轻功疑重,赈教宁滥莫教遗。 - 罪疑(怀疑):担心犯罪的人会减轻刑罚。 - 惟:只有。 - 功疑(怀疑):担心立功的人会受到重赏。